海地危机透视:总统去留成焦点国际态度很关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10:58 生活报 | |
反对势力同时发难 16日,反对派武装“海地进步与发展阵线”夺取了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的林奇市,使近日来稍有缓和的海地政局再度紧张。该组织与目前控制戈纳伊夫的“阿蒂博尼塔抵抗阵线”是海地反政府武装的两股主要势力,其成员大部分是前军队成员。此外,海地还有一个文人反对派组织“民主纲领”,是一个广泛的反对党派联盟,不赞成反政府武装的暴力活动。 “阿蒂博尼塔抵抗阵线”曾是阿里斯蒂德的政治盟友,在2003年9月其主要领导人阿米奥·梅塔耶遭暗杀身亡后,才站到了总统的对立面。“海地进步与发展阵线”被阿里斯蒂德视为“宿敌”,曾于1991年发动政变,暗杀过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400多名阿里斯蒂德的支持者。“民主纲领”则因争夺议会席位,而成为阿里斯蒂德的主要政治对手。 尽管这几股反对派势力政见各异,但在政治危机爆发后,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即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 贫富矛盾根深蒂固 阿里斯蒂德是1990年上台的海地首任民选总统,次年因军事政变流亡国外。1994年,阿里斯蒂德在美国的支持下重掌政权,16个月后期满卸任。2000年11月,阿里斯蒂德再次当选总统,但反对派指责选举存在舞弊,由此引发了国内的政治冲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持续近4年的海地政治危机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海地驻古巴大使康斯坦17日在哈瓦那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在阿里斯蒂德就任民选总统之前,海地一直处于独裁统治或军人政权的控制之下,富人和军人是海地政坛的主导者,这导致海地50%的国家财富掌握在1%的有钱人手中。康斯坦指出,阿里斯蒂德当选后面临国内国外的双重压力,颁布的政令难以实行,国家常年遭受制裁,经济受制于人。但他代表了占海地人口80%的贫困人口利益,得到广大社会底层人民的支持,从而与既得利益的富人和军人阶层产生了矛盾。 总统去留成为焦点 阿里斯蒂德总统的去留是持续数年的海地动荡局势的关键所在。主要反政府武装势力和反对党派联盟均要求阿里斯蒂德立即下台。他们同时反对加勒比共同体本月初提出的由总统重新任命一位新总理、在6个月内举行大选的动议。但阿里斯蒂德本人则多次申明,在2006年2月任期届满之前不会辞职。 康斯坦认为,各反对派之所以要求阿里斯蒂德立即辞职而反对进行大选,是因为他们知道,阿里斯蒂德所领导的“拉瓦拉斯运动”仍是海地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团体,如果近期举行大选,阿里斯蒂德将稳操胜券。 目前的海地局势表明,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干预,海地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调和。 暴力冲突愈演愈烈 阿里斯蒂德1994年解散了海地军队,只保留了4000人的警察部队,已难以遏制日益强大的反政府武装。 自“阿蒂博尼塔抵抗阵线”占领戈纳伊夫市后,武装暴动迅速向海地北部和西部蔓延。多个城市已出现严重的食品和医疗物资短缺,当地民众生活面临危机,并已发生多起哄抢物品事件。此外,由于缺乏燃料,控制在阿里斯蒂德总统支持者手中的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的电力仍未恢复,停电状态已持续一周多。 在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70公里的圣马克市,反对派武装焚烧了该市警察局,并在主要道路上设置路障,以阻挡警察部队的进攻。附近地区居民举家出逃,场面十分混乱。16日,约50多名反对派武装分子占领了海地中部城市安什,杀死该市警察局长,并释放了被关押的犯人。反对派武装同时声称,流亡多米尼加的前警察总监吉·菲利普和“海地进步与发展阵线”领导人路易斯·若代尔·尚布兰已返回海地,并带来了新的增援力量,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和首都太子港。 国际社会态度关键 海地政局动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勒比共同体成员国领导人本月初与阿里斯蒂德举行会晤,提出解决危机的一揽子方案。 美国驻海地大使詹姆斯·福利17日在太子港表示,美国不会承认一个靠武力夺取政权的海地政府,他同时呼吁阿里斯蒂德和反对派达成“伟大的历史性共识”,尽快结束冲突。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美国国务卿鲍威尔19日在接受采访时称,不排除让阿里斯蒂德下台的可能,但他同时强调,这必须在符合海地宪法的框架内实施。 法国外长德维尔潘17日说,法国正考虑向这个发生动乱的加勒比国家派遣一支国际维和部队。德维尔潘指出,目前法国在加勒比地区的马提尼克岛和瓜德罗普岛驻扎着近40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他们随时可以提供人道援助。海地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200年前,海地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击败了拿破仑的军队,获得了独立。几个世纪来,法国一直和海地保持着特殊关系,目前仍然有2000名法国人居住在这个加勒比国家。 目前,海地政府正与几个国际组织就援助问题加紧进行磋商。国际社会的干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海地政局的前景和该国历史上首位民选总统的政治命运。(综合新华社电)(生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