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从海地危机看“嫁接”民主的失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11:34 解放日报 | |||||||||
海地局势突变,总统阿里斯蒂德终于不堪压力,离开了曾宣称绝不离开的总统宝座。这是这个加勒比岛国10年来发生的第二次政坛巨变,前一次是1994年美国出兵海地,帮助流亡国外的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 10年间的这两次政变使阿里斯蒂德对总统之位失而后得,得而复失,堪称戏剧性。然而在戏剧性外衣下,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10年过去了,海地仍然走不出“民主体制”下
其实海地危机的发生并非偶然。首先,阿里斯蒂德选择了一个不适合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10年来阿里斯蒂德照搬西方社会模式,这不仅影响了经济体制,也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和经济代价,导致政局混乱、政令难行,贫富矛盾无法得到缓解。从经济方面看,海地采用西方国家所推销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停滞不前,时至今日,海地仍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强。 海地的困境实际上也是拉美部分国家20多年来政治、经济动荡的一面镜子。拉美国家一向被美国视为后院,也是其最积极地推销“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的试验田。但今天的海地危机却再次提醒人们:一个国家或地区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某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或价值观念并非繁荣与发展的“万灵药”。 其次,内政不举是阿里斯蒂德被推翻的内因。身为大主教的阿里斯蒂德一度被当作海地民主和发展的希望,受到海地中下层人士的拥护。1990年,海地举行了首次自由选举,37岁的阿里斯蒂德以压倒优势当选海地历史上首位民选总统。然而当选后的阿里斯蒂德在经济政策上毫无建树,至今海地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文盲率高达80%。而且阿里斯蒂德还被控姑息和迁就腐败和贩毒等行为,甚至武装街头团伙,利用他们和警察部队打击政治异己,可谓人心尽失。 在这次海地危机中,美国的表现令人玩味。曾经扮演了阿里斯蒂德“靠山”角色的美国这次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日前国际社会提出的有关让阿里斯蒂德同反对派分享权力的和平建议遭到反对派拒绝后,美国和法国官员近两天来直接或间接地敦促阿里斯蒂德辞职。正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经多次重申不会提前辞职的阿里斯蒂德不得已选择再次流亡。 然而面对自己一手扶植的“民主政权”,美国态度毕竟也没有一狠到底。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曾多次明确表示美“拒绝民选总统被武力赶下台的主张”,试图给阿里斯蒂德,也给自己留些颜面。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对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一丝无奈,一点尴尬,但对自己嫁接“民主”之误却仍不以为然。由是观之,白宫正雄心勃勃推行的“中东民主化”计划能否真正给中东带来和平与稳定,实在令人担忧。 本报记者倪旅泉 相关专题:海地发生武装叛乱政局动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