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万通:哈佛和孔子对我同样重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2日04:22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刘宪子 王尧 一位有着美国哈佛大学MBA学位的泰国银行家对本报记者说:“尽管孔子不教我金融模型,但是,我认为中国孔子思想和美国哈佛教育对我同样重要。两者之间没有冲突。” 这位银行家的中文名字叫伍万通,他担任总裁和CEO的泰华农民银行,是资产在泰国排
伍万通,这位身材瘦小、面色黝黑、使用地道英文,说起话来声音醇厚、语调抑扬顿挫的总裁,在他宽大的办公室说这话时,非常自信。他的窗外,是曼谷的母亲河朝帕亚河的风光。伍万通说:“我对中国感觉很好,请相信我的感觉。” 2月20日,伍万通在泰华农民银行主办的“文化,中泰经济繁荣的原动力”国际研讨会上曾说:“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目前,各国已经认识到,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高购买力、巨大的生产潜力和消费能力,这使得中国经济在稳定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因此,亚洲各国的经济实体有必要全面地了解中国,包括历史、治国理念、政治体制、经济、生活方式和文化各方面情况。” 泰国虽是中国的近邻,而且有着相通的文化渊源,但伍万通仍是泰国商界了解并研究中国的“先知先觉”者,目前“泰华农民银行的中国经验在泰国数第一”,伍为此很骄傲。泰华农民银行早已建立的泰华农民研究中心,其中的国际部网罗了多位“中国通”,并不断送员工到中国去学习中文和金融;银行网站有中文版也是为了让“到泰国投资的中国企业感到舒服,加强服务”。该行在北京、上海、昆明设立了代表处。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时刻,泰华不得不撤掉了纽约、汉堡、新加坡、越南、缅甸等地的分行及代表处,但中国的却没有撤,“老板看重中国,认为这是泰华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伍的下属、第一副总裁兼香港分行行长吴培钦这样说。而伍的说法是,“患难见真情”。他认为一些外资公司之所以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发生政治危机时,仍对中国充满信心,支持中国政府,因而获得中国政府的信任,使其在中国的业务不断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对泰国商界近期动态的观察是:显示了对中国新的感情、新的亲近。但伍却“不觉得”,认为在泰国“这感情和亲近一直都有。”伍万通是这家银行的第五代领导者,他的祖先与许多泰国商界领袖一样都是华裔。这家银行在60年庆典之时还计划制作60集电视片反映泰国华侨的历史。乍一看挂在总裁办公室墙上的银行创始者们的画像,与我国南方诸省和香港等地挂着的古老画像没什么区别。尽管如此,伍仍感觉对中国还是了解不够,正因为泰中之间相通之处太多,做事太舒服,以为完全一样,结果却会失败。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漂洋过海到泰国以至东南亚各国的中国华侨,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南部省份,这使得这些国家的人民在本土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仅仅是一部分而已,对中国北方或北京的情况许多人都缺乏认知。“如果只是把钱放到那里,却不了解中国,就不会成功。”伍因此主张泰国各界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首先熟悉中国的语言、法律和路径。泰华农民银行每年都设立奖学金,送4到5位员工出国留学,以前是去美国,现在是到中国。而总裁自己则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请了老师,专门学习中文。“事情太多,没有更多时间去学”,现年51岁的伍很遗憾,但他仍表示“一定努力学中文,不放弃”。 14岁就被送往美国上学,24岁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伍万通,还认为东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看法,不应将其对立,“在需要金融检测、模拟时,就得用哈佛的,你不能求助于孔子。”穿着红色泰丝衬衫出现在银行门前的滨河广场时,伍万通显得沉默甚至拘谨。不过在银行大楼32层的总裁办公室里,他的自信和幽默却让人印象深刻。他39岁接任银行总裁职位,随后带领这家民营银行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在风险投资和机构治理方面得到了深刻的经验。而今,泰华在世界发展中国家650家公司中排在银行业的第二位。伍万通本人则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之星”。 “投资在了解中国文化上,很值。”伍万通这样解释泰华主办中泰文化研讨会的初衷。他认为泰华不是高盛,不是微软,在深入研究了解中国的过程中,注重中小企业的泰华明白哪些点是不应进入的,而哪些点是中泰贸易的重点。比如泰华开拓中国市场的重点不该是北京、上海,而应是昆明、广东等地;比如设立驻华代表处不做业务但可熟悉环境搞沟通等等。他似乎没有在中国“攻城掠地”的雄心,但却有着为进入泰国的中国企业尽心服务的细致,有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耐心。他将专心负责银行的战略、人才和新开发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泰华农民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