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一年后的伊国家博物馆:伊拉克文物在哭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10:37 新华网 | |||||||||
新华网巴格达4月9日电 (记者聂晓阳李骥志)空荡荡的大厅,玻璃破碎的橱窗,落满灰尘的走廊,横七竖八堆在角落里的石像残片……,眼前这一幕就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在伊拉克战争一年后的凄惨景象。 这里没有参观的游客,偶尔到这里来的人和记者一样,面对惨象,目光诧异。著名的楔形文字在哪里?《汉谟拉比法典》在哪里?巴比伦“空中花园”的遗存在哪里?亚述王朝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卡迈尔指着大门紧锁的展厅对记者说,预计最短也要5年时间,这座经历过战火的博物馆才能完全恢复开放。 据卡迈尔介绍,去年4月9日巴格达被美军攻陷后,盗匪趁机闯入博物馆,抢走了1.4万件珍贵文物,至今追回来的不到4000件,其余很大部分已通过几乎不设防的边境流落境外。他说:“虽然战前我们加班加点把不少文物转移到秘密地点存放,但这一损失依然令我们十分心痛。” 已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工作了63年的阿特亚说起文物被抢事件时仍十分气愤。这位已经77岁、但仍然每天坚持到博物馆看看的老人说,劫匪们拿走了所有能拿的东西,还对一些拿不走的大件肆意毁坏,但刚刚占领了巴格达的美军对此却不闻不问。 阿特亚说,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有编号,丢了还有可能被追回来,但一些埋藏在地下的文明残片却在被发现前就被抢走了,伊拉克文物面临着空前的浩劫。 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遗存。然而据历史学家们说,这次战争带来的盗墓狂潮,正在摧毁着全世界考古学家们的梦想。伊文物部门介绍说,目前伊境内至少还有1万多个历史遗迹等待发掘,但其中不少已被盗贼抢先光顾了。 伊拉克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穆罕默德说,巴格达陷落时发生的抢劫风潮现在虽已基本平息,但分布在伊各地的古迹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来自各国的一些文物大盗可以随意进出并且轻易地把赃物带出国境。他说:“战争首先‘解放’的,也许正是这些胆大包天的盗贼。” 在伊拉克,盗墓者趁着夜色将古迹里的东西成箱搬走已不是什么秘密。已在地下埋藏了5000多年的文物,成为这个战后混乱不堪的国家无法诉说、无法抗议且无力自卫的“受害者”。 穆罕默德说,盗墓贼们虽然用的只是手铲和手电筒,但这比任何高科技的武器都更具破坏性,“占领者自顾不暇,根本无力负起对历史的责任,这是对历史的犯罪。”他说,在巴比伦寂静的旷野里,“阿里巴巴”们在无人看管的庙宇、宫殿和坟墓中大肆掠夺,拿走了稀世珍宝,也切断了历史留给未来的线索,使一些人类早期文明的秘密成为永远解不开的谜。“没有人知道那里究竟还有什么,所以也就没人知道到底丢了什么。历史在被发现之前就已经丢失了。” 伊拉克纳西里耶文物局局长哈姆达尼说,文物走私从10多年前伊拉克遭受制裁初期就开始了,但近一年来,这类行为急剧增加,已形成一股有组织的国际性犯罪风潮,“现在,伊拉克的文物珍品每天都通过秘密渠道被运送到中东、欧洲、美国等地的富豪手中”。 哈姆达尼说,盗墓贼主要是一些贫穷的村民,一套楔形文字残片在他们手里也许只卖13美元,但在国外却值几万美元,“不过它们实际上是无价的,因为它们的数量十分有限,被贩卖一件我们就少一件”。他说,现在占领军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反美武装分子上,保护文物也是战争,却很少有人关注。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的导游迈赫迪对新华社记者说,占领者对文物保护的冷漠让他深感失望。他还希望新华社能帮助呼吁国际社会给予这一问题更多的关注。他看着空荡荡的展厅说:每一件文物的丢失,都意味着人类早期一段记忆的丢失,“就像孩子失去了母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