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大移民:有关人类迁徙的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15:00 金羊网-羊城晚报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类往往不会总是呆在一个地方,而是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从史前时代的游牧部落,到当今席卷世界的移民浪潮,人类迁徙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人类不断的迁徙,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自身。西班牙的《趣味》杂志为我们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一些大规模迁移的情况。

  史前人类自由的征程

  从人类的老祖先———类人猿的足迹在非洲大陆上出现的时候起,人类就从此迈出了扩张的步伐。在遥远的史前时代,游牧还有居无定所,对原始人类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

  大约在170万年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迁徙者———东非直立人,开始了他们的旅程。借助着良好的气候条件,他们来到了亚洲,并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之后,为了寻找到更好的适合打猎的地方,史前人类们源源不断的奔向他们可以到达的世界各地。大约在70万年前,欧洲大陆上也出现了人类的身影,我们称他们为“前人”。在占据了非洲和欧亚大陆后,人类漫游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

  大约在一万五千年以前,人类又来到了美洲大陆,这时候的人类已经进化成现代人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智人”。生活在亚洲的“智人”走过寒冷的西伯利亚极地,又穿过白令海峡,最后登上美洲大陆。这种观点被现在的人类学家普遍接受,相对于其他理论,这种理论有更大的可能性,因为当时随着冰川期来临,寒
冷的天气使海水结冰,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阿拉斯加被连成一块,步行就可以在两块大陆间来回穿越。

  图片:天灾和人祸造就无家可归者

  到了约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的农业革命促进了发展,一些部落开始在小亚细亚和地中海流域定居下来,这里也成为了人类最初文明的中心,当然,人类的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同一时期,一些来自印度、西伯利亚草原、高加索山脉还有丹麦的部落都迁移到了欧洲,并在这里住下,他们使用相同的印欧语系语言。慢慢地,这些部落的居民从捕猎和搜集果实转变成为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转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结果新的迁移又开始了。

  到了公元前2200年,这些部落的足迹已经遍布整个欧洲大陆,朝南方行进的部落到达了塞浦路斯和现在希腊的克里特岛,以后便发展成如今的希腊拉丁文明。另外一些朝中部和西部迁移的部落成了凯尔特人和日尔曼人的祖先。在公元前最后的一千年里,希腊人和腓尼基人在整个地中海上四处航行,并在北非、西班牙和意大利安营扎寨。与此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希腊城邦,于是也产生了从农村往城市的人口流动。

  殖民者奔向希望之乡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此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在美洲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并在新大陆上建立了幅员辽阔的殖民地,并由此开始了一个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源源不断的殖民者从欧洲涌向这里。在殖民者眼里,美洲就像是《圣经》里描述的“希望之乡”。这里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并且人烟稀少,这一切对殖民者都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欧洲移民迁徙目的很简单,他们大都怀着发财的梦想,或者仅仅就是盼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远离战争,而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远渡重洋来到新发现的殖民地成为现实。欧洲的一些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开始将自己的势力向外扩张,在政府和商业公司的运作下,大批欧洲居民来到非洲、亚洲,还有美洲。

  殖民者的到来对美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中美及南美的古老文化基本上被摧毁,而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来的疾病也使导致了美洲人口的减少。其实在欧洲国家之间也有频繁的人口流动,从南部的意大利、西班牙去往北部的法国、英国,从东部的俄罗斯、波兰奔赴西部的德国,不过大部分迁移者还是把目光投向了大西洋对岸。据估计,在1800年到1940年间,有55万欧洲人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其中35万人就此在那里定居下来。亚洲也有移民迁徙到美洲,比较多的是日本人到巴西,中国人到美国。不过相比而言,在亚洲,各个临近国家间的移民更为频繁,大约1400万中国人离开故乡,来到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

  逃难者被迫的旅行

  在某些时期,饥荒、战乱、社会动荡都会促使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这样的迁徙往往并不是出于人们本身的意愿。有人要逃离饥荒,有人被当作奴隶贩卖,还有的人因为种族、政治和宗教的原因遭到迫害,不得不到其它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无论是犹太人、巴勒斯坦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爱尔兰人,还是非洲大陆上的土著黑人,在他们的历史上,都有某一段时期是被迫在地球上流浪的。

  在16至19世纪,有大约1200万奴隶被从非洲贩卖出去。奴隶贸易造成的后果就是,非洲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块大陆上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劳动力,而美洲大陆上的人口结构却发生了变化,今天在美洲的人口中,黑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在美国、巴西还有一些中美洲国家。

  19世纪的爱尔兰,土豆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供给的来源几乎完全依靠农业生产,于是当疫病影响到土豆的生长时,人们的生存便会遇到严重的危机。在1845年的时候情况最为严重,一种霜霉病基本摧毁了土豆的种植,结果在当时有超过100万人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而死亡。在1846至1850年间,由于大饥荒的影响,爱尔兰岛上有200万人被迫逃离去了英国和美国,当时的爱尔兰总共是有700万人口。同一时期,在欧洲大陆上其它以土豆为主要粮食的国家,如德国、俄罗斯、波兰,也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在世界上有大约7.5亿到8亿人口受到饥荒的影响,大部分是在非洲,那里时常会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目的地多是向临近的国家,当然他们中也会有些幸运儿,利用这个机会去了欧盟国家、澳大利亚或是美国。战争、政治和宗教也是迫使人口大量流动的原因。

  进入20世纪,在欧洲大陆上,战争以及国家的兴衰还有政权的更迭使得约4500万人被迫迁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有800万人受到影响,开始逃难的历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这个数字上升到3000万。在二战中,德国纳粹强迫近1200万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民来到德国,从事劳动生产,其中有波兰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比利时人、荷兰人等。此后,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因为遭到迫害,不得不离开欧洲去往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在亚洲,被迫迁移的情况也很普遍。1947年,在印度次大陆上两个新的国家分别宣布独立,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是信奉印度教的国家,而巴基斯坦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宗教关系,有1600万人进行了迁移。

  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也引发了人口的大量流动。在南斯拉夫战争中,有400万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在非洲,频繁的内战使得在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几内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都聚集着大批的难民。在哥伦比亚,因为时有发生的恐怖暴力活动,100万农民不得不移居到别的地方。此外,在阿富汗、伊朗、车臣等动荡地区都有无家可归四处游荡的难民。

  移民和劳工新世纪的流浪者

  当新千年来临的时候,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人类的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全球化也加大了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使更多地方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如今人们迁徙更多的是为了找到工作或者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一点同14世纪欧洲人去到美洲的情况有些类似。不过对于大部分移民者来说,迁移也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即便是迁到了美国。移民者来到新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对于接纳他们的国家也有非常的意义。

  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劳工输出涉及到超过1.35亿人口,接近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二点三,他们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在科威特,本国劳动力只有17.6万,其他都是从国外引进。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着35万外籍劳工,占新加坡总劳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美国每年引进约150万外国人,在美国居住着3500万外国移民。社会学家、同时也是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桑德拉·希尔·阿劳霍指出,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需要吸引外国劳动力的进入。2000年联合国公布的一份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报告也提出,到2050年,为了保证能有稳定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欧盟国家每年需要160万外国移民。发达国家始终是移民者的首选,在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每十人中有一人是外来的移民,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数字是七十分之一。世界上大部分移民者居住在欧洲,有5600万,紧接着是亚洲5000万以及北美4000万。为阻止过多人口的涌入,一些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对移民进入进行管理。在1976年,只有少数国家采用法律手段阻止移民活动。

  到了2001年,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前,世界上已有一半的国家运用法律控制不断增长的人口进入。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阿劳霍在他的著作《移民、冲突和全球化》中指出,一旦人口的流动受到阻碍,“偷渡现象就会增加,贩卖人口也成为可能”。现在偷渡已经成为一笔令人震惊的生意,每年产生的利润高达70亿欧元。在全球范围内,人口的大量流动对经济和社会的冲击是毋庸质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冲击会越发明显。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这两者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这是两个重大的挑战。

  ·周喆·(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栩/编制)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