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尼克松拉下马的美国名记披露:布什早想攻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10:08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海伦 以揭露“水门事件”而声名远扬的美国大牌记者鲍勃·伍德沃德,最近又推出了他的新作《攻击计划》,揭出伊拉克战争的内幕:布什早在2001年11月就动了打伊拉克的念头;中情局在其间推波助澜;有着绝对权威的副总统切尼“像发烧一样”想搞掉萨达姆;国务卿鲍威尔与切尼为此闹僵到不说话的地步;为了等待忠实盟友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表态,布什
从4月19日起,《华盛顿邮报》罕见地决定连续5天整版刊出这本书的节选,虽然到记者截稿时尚未登载完毕,但“窥一斑而见全豹”,大致内容已浮出水面。 鲍威尔:是的,总统,我和你在一起 2003年元旦刚过,布什在他的克劳福德牧场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有过一次单独会面。当时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毫无进展,布什认定萨达姆又在耍花招,甚至怀疑核查小组组长布利克斯在说谎。他对赖斯说:“可能我们真的不得不打一仗了。” 事实上,布什当时只问了赖斯一个人。对于“战时内阁”的其他成员,布什自认为能把握他们的想法。切尼肯定会支持的,拉姆斯菲尔德更不用说。布什早在2001年11月21日就和拉氏讨论过开战问题,从那以后,拉氏就一直和弗兰克斯将军研究作战细节。 赖斯提醒布什应该和鲍威尔谈谈。于是他们进行了12分钟的单独谈话。鲍威尔问布什:“你是知道后果的,你真的准备占领这块地方?”布什说:“我不得不这么做了。我希望你和我站在一起。”鲍威尔于是说:“是的,总统,我和你在一起。” 即使鲍威尔反对也没用,布什事前已对赖斯说过,“我并不需要他的同意”。 中情局长:暗杀不行了,只能打仗 2002年1月2日,中情局长特尼特与切尼曾有过一次会面。当时中情局在伊拉克的行动组就像一堆破玩具,其成员不是新加盟的小毛头,就是等着退休的老家伙。 特尼特告诉切尼,中情局没办法搞掉萨达姆。萨达姆是靠政变起家的,对防政变太有一套了。而且中情局也耗不起太长的时间。“我们面临着严重的信誉危机”,特尼特说,库尔德人和什叶派都熟知中情局搞暗杀的历史,要重新树立美国的信誉,必须让他们相信美国这次是认真的。 切尼已经习惯了听取中情局各种志在必得的汇报,特尼特给了他一个意外,令他印象深刻。 于是,2002年2月16日,布什签署了一项旨在推翻伊拉克政权的绝密计划,中情局因此得到一年1.89亿美元的经费。特尼特找到了伊北部两名库尔德人领袖,告诉他们这次美国要动真格的,不但中情局,军队也很快就要打进来了。 布什:鲍威尔,你来面对公众 中情局在伊拉克找到了重要线人,但始终没有发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这期间,鲍威尔认为切尼简直是鬼迷心窍———他千方百计地把那些模模糊糊的情报汇总起来,以便证明萨达姆和参与“9·11”袭击的恐怖分子有联系。书中说,切尼认为,鲍威尔不是个好的合作伙伴,他只关心个人形象。鲍威尔则对切尼和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人拉帮结派非常看不惯。 据说此后有一天,白宫、国防部高官齐聚在一起,不知怎么就得出最后的结论: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和恐怖组织有关。 惟一的问题是谁来面对公众?布什想起了鲍威尔,对他说“你有足够的信誉来做这件事”。 这本书是采访了75个参与伊战决策的人后写成的,其中包括白宫、国务院、国防部、中情局的各级官员。他们都没有透露姓名。 该书的推出无疑对布什政府不利。特别是揭出副总统和国务卿的不和,更令美国政府尴尬。在19日的国务院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鲍彻在被问及这本书时不断顾左右而言他,只说国务卿在伊拉克问题上从来与总统一致。伍德沃德的报道曾经让尼克松下了台,这样的联想对于争取竞选连任的布什来说,实在有些不妙。 相关专题:伊拉克战争一周年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