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工为首相布莱尔解困 助克格勃特工叛逃(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17:14 新华网 | |||||||||||
5月6日,布莱尔首相办公室表示将任命现年55岁的前MI6资深特工约翰·斯卡利特为下一任英国MI6(军情六局)局长。由于斯卡利特曾是伊战前英国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的主要作者,所以这一任命立即在英国政坛中引发了很大争议。斯卡利特究竟是谁,靠什么资本坐上这一世界老牌情报机构的头把交椅?英国《泰晤士报》于昨天首次进行了详细披露。 助克格勃特工叛逃英国 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已经进入到最后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当时约翰·斯卡利特负责与克格勃高级官员、双料间谍奥里格·高迪夫斯基单线联络。后者当时一方面在前苏联驻英国大使馆工作,另一方面又同时在向英国出卖情报。高迪夫斯基告诉《泰晤士报》记者,当年斯卡利特是英国情报机构中“少数几名”知道他双料间谍身份的人,而另一名知情者便是现任MI5女局长斯特拉·莱明顿。 为了便于秘密接头,斯卡利特在伦敦贝斯沃特街区租下一套公寓,在那里他有一间专门的照相室。每天他的任务是把高迪夫斯基冒着生命危险从苏联大使馆中偷借出来的文件在午休时间内全部拍摄下来。 据高迪夫斯基回忆,“后来当莫斯科方面下令将我召回俄罗斯的时候,斯卡利特正在巴黎。1985年,他和他的继任、MI6一位女士共同为我精心设计了叛逃英国的计划。正是按照这一计划,我才能够成功投奔英国。行动是如此顺利,就连斯卡利特本人也没有预料。” 1991年,斯卡利特被MI6总部任命为驻莫斯科站的站长。仅仅一年之后,他便成功策反了前克格勃分子瓦西里·米特罗克辛叛逃英国。虽然米特罗克辛的名气并不是很大,可是却曾是一名克格勃的案卷保管人,投奔英国后他立即将手中掌握的数百份秘密档案复印后作为“见面礼”献给MI6。 被驱逐后身份曝光 斯卡利特在俄罗斯顺风顺水的间谍生涯于1994年总算走到了尽头。那一年,俄罗斯当局逮捕了俄国防工业的一名负责人,罪名是其里通外国,向英国MI6出卖国家机密。俄英两国由此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双方开始针锋相对地驱逐对方安插在本国的情报间谍。 在这场以牙还牙式的“驱逐竞赛”中,身为MI6驻莫斯科站长的斯卡利特自然也在劫难逃———被勒令在三周之内离开俄罗斯。当他与青梅竹马的夫人、身为教师的格温达双双回国从伦敦希思罗机场走出时,立即成为各路记者们争相捕捉的焦点。第二天,当照片被英国各大报纸刊登之后,斯卡利特作为英国情报特工的身份终于首次暴露在世人面前。 撰伊武器报告为布莱尔解困 2001年9月“9·11”事件前一周,他被任命为英国联合情报委员会(JIC)主席。斯卡利特在武器科学家凯利之死的司法调查中绝对是一个重要人物。斯卡利特在作证时称他自己完成了有争议的2002年9月有关伊拉克武器最后报告。斯卡利特完成的伊拉克武器报道称,伊拉克拥有一个制造并部署化学和生化武器的计划,并且正试图从非洲购买铀用于一个核武器计划。凯利在死前被公开确认为英国广播公司一篇消息的来源,消息引用凯利的话称英国政府官员夸大了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以使战争具有正义性。但布莱尔和其助手否认曾向情报委员会施压要求夸大伊武器档案,而斯卡利特的证词有力地支持了布莱尔的说法。英国负责凯利一案的法官霍顿最后判决英国广播公司是有意编造证据。 就任MI6局长引争议 英外交部身为自由民主党的外言人坎贝尔就称,鉴于霍顿调查的证据,任命斯卡利特担任军情六局局长只能引起巨大争议。另一名英外交部发言人安克拉姆也认为,在对伊战前伊拉克武器情报的调查还在进行的时候任命斯卡利特是“不合适的”。 对于反对者认为斯卡利特有“政冶污点”的各种指责,布莱尔本人却力排众议地表示,斯卡利特是由一个独立小组推荐并且是择优录用的。言下之意,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比斯卡利特更合适的MI6新局长人选。(安利奎) 人物档案 作为一名特工,斯卡利特也许并没有007那般身手矫健,但他头脑灵活。早在爱普森大学时他的各项成绩优秀,后来,斯卡利特转入了牛津大学进一步深造。1971年,23岁的斯卡利特被MI6正式招聘,成为了一名特工。除了英语、俄语之外,斯卡利特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来源: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