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韩国政治新秀重视中国 认为应与中国最紧密合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10:20 中国新闻网

  韩国这次大选出现众多政坛新秀,229名议员当中就有138人是第一次当选的新人。这批新秀会给韩国政坛带来多大的影响,虽然还是个未知数,但新人辈出本身代表一股新的社会思潮、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冲击传统上极端保守的韩国政坛。

  韩国三大民间机构,包括《东亚日报》、延世大学和亚洲财团,曾对这批当选国会议员联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证明新政治思潮确实已经成形。

免费开店钞票等你赚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因为,问卷之一问:“韩国今后四年在国际社会中应与哪些国家保持最为紧密的合作关系?”138名新秀的回答是:55%说“中国”,另45%则说是“美国”。但是,105名再选议员的回答则相反,59%说“美国”,37%才说“中国”。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显著提高,原本只重视美国动向的韩国政界人物,现在也把注意力投注于新崛起的东亚大国中国的身上。不仅如此,政坛新秀对中国政治影响的关注,甚至超越了韩国政治靠山的美国。

  其次,新老政治人物的国际认识有明显的落差,这也是韩国新的现象。再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日韩三国关系是铁三角,却竟然没有人说韩日关系必须重视,说明韩国的政治风土确实起了变化。

  新秀反映了民间的看法

  韩国另一家大报《朝鲜日报》,大选过后也进行过类似的调查。那是对执政党开放国民党130名当选议员进行的调查,结果有63%当选者回答说:“今后应把中国当成外交与贸易的重点国家”,而回答说应继续把美国当第一位的却只有26%。

  开放国民党院内代表金槿泰特别指出:“问卷调查本身是在重视传统友邦美国的前提下展开的。”

  既然是政坛新秀,与其说是他们对中国问题经验丰富,毋宁说是他们在反映民间的看法更为恰当。

  《东亚日报》5月2日委托韩国研究中心展开调查,结果有61.6%受调查者主张:“在经济方面,今后韩国应重视的国家是中国”,其次才是美国(26.2%)和日本(5.7%)。

  而且,有48.3%的人主张:“即使在外交安全方面也应最重视中国”,因而把美国(38.1%)和日本挤到次要地位。全体84.0%的人赞成政界人士“重视中国”主张,说明这是韩国当今全国上下的风潮,一时谁都无法扭转的倾向。

  重视中国,一方面是民间对中国28.0%有好感,明显比11.8%“不好感”多一倍以上;而对美国22.8%有“好感”,却只比16.2%的“不好感”略高而已。

  但是,对日本却有35.1%的人“没有好感”,只有15.1%有“好感”。另一方面,有51.9%的人视中国为“竞争对手”,43.1%的人视中国为“经济伙伴”。

  重要的是,有78.7%的人认为,“中国产品的质量将在十年内超越韩国”,难怪韩国人开始重视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

  中国和平崛起无法忽视

  韩国人重视中国,一是经济竞争的心理,二是地缘政治和文化的因素。历史上,朝鲜半岛总对大陆中国,不是战战兢兢,就是亦步亦趋。这次对毗邻大国的和平崛起,当然不会视而不见。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便日益紧密,甚至形成韩国对华经济日益依赖的地步。去年,韩国的对华投资总额达到44亿美元,超过了美国(42亿美元)成为韩国最大的直接投资对象国。同时,中国也超越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国。

  最近,韩国国内经济长期不景,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出口贸易,中国所占比重就更为庞大。

  去年,韩国对华出口贸易激增了47.8%,占韩国出口总额的18.1%。深入分析,对华贸易盈余占韩国贸易出超的88.1%。换言之,没有对华贸易的贡献,韩国贸易收支肯定是赤字。

  虽然韩国部分舆论强调,经济上过分依赖中国,可能有一天会沦为中国的“边缘国家”,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崛起不仅没有对邻国构成威胁,还在经贸等现实生活中助了邻国一把。

  应该说,韩国政治新秀们主张重视中国,是正常的发展,也是韩国年轻一代摆脱冷战思维,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黄彬华原标题为:韩国政治新秀重视中国)敬请关注:中新华人世界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西安宝马假彩票事件
车臣发生爆炸总统遇难
羽泉2004北京唱演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