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韩国政局出现动荡专题 > 正文

民意支持助总统复职 朝大野小有利改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5日02:02 京华时报
  作者: 冯俊扬来源: 新华社
展望未来,卢武铉总统踌躇满志。新华社/路透
  强烈的民意支持和开放国民党在4月国会选举中的获胜,帮助卢武铉渡过难关,重掌大权。卢武铉定于5月15日发表施政演说,承诺继续推动改革。

  朝大野小有利改革

  分析人士指出,卢武铉这次渡过难关,重掌大权,其处境较弹劾之前要宽松许多。

  韩国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左相喜说,卢武铉复职后将以更有力的姿态出现,不仅因为他渡过弹劾难关,而且韩国国会也已由支持他的开放国民党控制,出现韩国多年来少见的“朝大野小”有利局面。

  据韩国媒体报道,卢武铉将于5月15日发表全国讲话,表示将继续推动改革。他还计划对青瓦台总统府和内阁班子进行改组,更换总理,接纳开放国民党的重要成员出任内阁成员。卢武铉总统可能在下月初正式宣布加入开放国民党,这样,开放国民党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执政党。卢武铉总统继续执政,开放国民党在国会中占据多数席位,都将为卢武铉大力推行各种改革措施扫清道路。执政风格必须改变

  不过,也有分析人员认为,卢武铉虽然渡过弹劾难关,但是必须改变自己的执政风格,保持必要的弹性和柔和手段。卢武铉自从2003年就任韩国总统后,一直以改革派先锋的姿态同保守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其中不乏激烈言辞和正面冲突。在野党和反对势力恰恰利用卢武铉争强好胜、不善变通的弱点,以违反选举法的罪名在国会通过总统弹劾案。

  韩国国家统一研究所学者朴永许说:“法院驳回了弹劾请求,但是并没有说卢武铉完全没有错,这意味着卢武铉在恢复执政后将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在弹劾案审理结果即将宣布前,卢武铉曾表示如果官复原职,他将“悄悄地从后门入场,而不在别人的注视下从前门进入”。青瓦台有关人士也表示,卢武铉总统今后除非正式活动,将不会轻易走上政治前台。在大力推进国家政治的前提下,他将保持低调。

  选举民意影响结果

  卢武铉遭到弹劾,在韩国朝野和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民意调查显示,70%的韩国民众反对这项弹劾案,认为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没有体现真正的民意。

  总统弹劾案随后移交宪法法院审理。在卢武铉决定不出庭的情况下,控辩双方围绕弹劾案是否成立进行7次公开辩论,宪法法院9名法官举行多次会议评议控辩双方的意见和主张。

  在宪法法院审理过程中,支持卢武铉的开放国民党在4月的国会选举中获胜,赢得国会299个议席中的152个,取代大国家党而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这是自1988年第13届国会选举以来支持总统的政党首次获得半数以上席位。

  开放国民党认为,这样的选举结果是选民对卢武铉的信任。分析人士认为,强烈的民意支持和开放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宪法法院的裁决产生了影响。新华社记者冯俊扬

  新华快评

  此间舆论认为普遍认为,韩国总统弹劾案被驳回将有利于韩国政局的稳定。

  首先,这种做法顺应民心。总统遭到弹劾这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此事件给韩国社会和民众心理带来了很大冲击。民众普遍希望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国家政治非正常状态尽快结束,以保持政局稳定。针对民众的这种心态,卢武铉总统和开放国民党总裁郑东泳在不同场合都表示今后要致力于团结和解。将成为执政党的开放国民党已完全没有必要再主动挑起同大国家党的争斗。另一方面,大国家党因挑起弹劾事件而引火烧身,导致在国会选举中败北。弹劾案被驳回后,大国家党宣布无条件尊重和服从判决。该党总裁朴槿惠表示,只要总统在国政运作中能够尊重国会和在野党,政治和解和国民团结是可以实现的。这体现了该党对在国会选举中失利进行了反思。新华社记者张利
免费开店钞票等你赚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命运我把握好运不错过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相关专题:韩国政局出现动荡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