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决策内幕:美英就发动伊战问题达成秘密约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5日09:35 解放军报 | |||||||||
□冯俊扬 在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两个月后,美国总统布什下达密令,要求五角大楼制定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计划。由于担心可能引起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不满,布什甚至没有把这个决定告诉他的几名重要助手,连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都被蒙在鼓里。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布什就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达成秘密约定。根
午宴敲定战争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9天之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对美国进行访问,成为“9·11”事件之后第一位访问美国的外国领导人,以此凸显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 为此,布什在白宫设午宴盛情款待布莱尔。据出席这次午宴的前英国驻美国大使克里斯托弗·迈耶回忆说,布什在宴会上首次要求布莱尔支持美国采取行动将萨达姆赶下台。 对于布什的这一要求,布莱尔并未当场应允。他告诉布什,自己目前还不能偏离英国政府支持反恐战争的最初目标———对付盘踞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 “我同意你的看法,托尼,我们必须首先对付这个(‘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布什说,“但是当我们解决了在阿富汗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回到伊拉克的问题上来,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权一直是美国的政策。” 布什的态度已经非常明显,那就是这次处理伊拉克问题绝对不是使用“聪明制裁”的手段,而布莱尔也认为,除非发动战争,否则不可能将萨达姆赶下台。 对于布什的战争游说,布莱尔“没有再提出任何异议”。 秘密交易曝光 有关这段重要对话的细节被刊登在最近出版的美国杂志《名利场》上。这本杂志撰写了一篇长达2.5万字的特别报道,详细披露了美英政府对伊动武的策划过程。 有人认为,这篇报道对布莱尔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布什,因为这表明布莱尔早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前就知道伊拉克是下一个目标,而布莱尔本人一再坚持说,工党政府直到2003年3月战争爆发前才作出战争决定。 《名利场》杂志在报道中使用的另一个“秘密武器”是布莱尔的死对头、英国前国际开发大臣克莱尔·肖特女士的私人日记。 肖特的日记表明,布什和布莱尔曾经就发动伊拉克战争达成秘密协定:英国将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但是美国必须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以便获得联合国支持。对于这一秘密协定,布莱尔不仅瞒过了英国民众,甚至也瞒过了内阁成员。 秘密召见拉氏 《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他的新书《进攻计划》中披露了布什政府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16个月时间里的决策过程。 2001年11月21日,当美军已经控制了阿富汗一半以上的领土、塔利班政权已经摇摇欲坠之时,布什秘密召见了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布什询问是否有针对伊拉克的战争计划,拉氏答道类似的计划已经过时,于是布什指示五角大楼制定一份新的战争计划。 布什要求拉姆斯菲尔德对这个计划守口如瓶,绝对保密。当拉氏请求让中情局局长乔治·特尼特也参与部分计划的制定时,却遭到了布什的回绝。 此外,即使是被布什视为心腹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也被蒙在鼓里。布什告诉赖斯,他在当天和拉姆斯菲尔德谈论了有关伊拉克的问题,但是对制定战争计划却只字不提。 弗兰克斯骂娘 两年之后,布什在接受伍德沃德的采访时说,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担心消息泄露之后,会引发“国际社会的担忧和国内民众的猜测”。 “如果人们知道我们在制定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潜在计划,我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布什说,“那是一个非常紧张的时刻……那会让人看起来我十分热衷于发动战争,事实上我并不是个战争狂。” 拉姆斯菲尔德受命之后,开始和几名高级将领及参谋人员秘密制定伊拉克战争计划,这一消息在美国军方高层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进攻计划》一书披露说,当时美军中央司令部指挥官汤米·弗兰克斯正在阿富汗指挥战争,当他接到五角大楼的命令要他在阿富汗战争中间制定伊拉克战争计划时,这位颇有涵养的美军高级将领竟然忍不住大骂脏话。 达成战争协议 2002年7月26日,肖特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出于对伊拉克问题的担忧,肖特在和布莱尔会面时表示,希望能在下次内阁会议上对伊拉克问题进行讨论。 然而布莱尔却回答说,现在没有必要在内阁会议上讨论伊拉克问题,因为政府还没有就这一问题做出任何决定,而且即使到了夏末秋初也不会有什么定论。 而事实上,布莱尔的外交政策顾问戴维·曼宁当时正在华盛顿为美英密约进行最后的磋商。曼宁会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陈述英国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条件。 几天后,布莱尔和布什通了电话。《名利场》杂志援引美国副总统切尼办公室一名高级官员提供的消息说,他阅读了电话记录后明白,美英对伊动武已成定局。 布什在电话中告诉布莱尔,萨达姆必须下台,伊拉克政权必须更迭,那是“ 正确的事情”。对于布什的这一说法,布莱尔已经毫无异议。“来吧,托尼,上我们的船吧。”布什对布莱尔说。 这名美国官员回忆说,当他看完电话记录后独自暗想:“好了,现在我知道我们明年要干些什么了。”他说,在阅读电话记录前,他认为美国对伊动武的可能性很高,但不是百分之百,而在此之后他坚信,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欺骗内阁盟友 2002年9月9日,布莱尔前往美国戴维营会晤布什和切尼,讨论伊拉克战争密约的最后细节。行前,布莱尔向肖特保证,在内阁进行讨论之前,伊拉克问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而且也并不“急迫”。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天,肖特从财政大臣约翰·布朗那里获悉,布莱尔已经要求准备将两万名英军士兵派往海湾。此时的肖特仍然相信布莱尔的保证。她在日记中写道,如果首相欺骗了她,那么她“几乎肯定”将从内阁辞职,而这必然将对布莱尔造成严重冲击。 事实上,布莱尔不仅欺骗了工党内阁,也欺骗了布什和切尼。据迈耶和切尼的助手回忆说,在戴维营会谈时,切尼仍然反对将伊拉克问题提交联合国。对此,布莱尔说,如果布什政府一意孤行,不听从他的建议,那么他本人很可能在9月底举行的工党大会上被赶下台。而根据工党的党纲,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当时工党内的主要领导人也根本没有这样的打算。 正是在布莱尔的坚持之下,美国决定再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决议草案,要求联合国支持美英对伊动武。 2003年1月13日,伊拉克战争已经迫在眉睫。赖斯在白宫办公室会见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高级顾问莫里斯·蒙塔涅和法国驻美国大使让-达维德·莱维特。由于当时美法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严重对立,使得两国关系紧张。 为了避免美法两国在正式场合翻脸,法国政府提出了达成私下协议的建议。法国的建议让美国政府颇为动心,因为彻底和法国翻脸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是布什此时已经答应布莱尔向联合国提交第二份决议草案。 为了照顾布莱尔,布什政府拒绝了法国政府提出的妥协方案。此后,美法两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分歧更加严重,关系也急剧恶化。 切尼态度强硬 在布什政府中,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同属强硬派人士,但是人们很少知道,在布什政府决定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决策过程中,切尼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伍德沃德在新书中说,在布什就职之前,切尼就要求克林顿政府官员向布什通报有关伊拉克威胁的情报。 2002年8月,布什在谈论伊拉克问题时出言还比较谨慎,语气也颇为和缓,但是切尼却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指责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毫无效果,从而使得布什政府的对伊政策出现强硬倾向。各方普遍认为,切尼的这次讲话是布什政府决定用强硬手段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发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切尼在发表上述讲话之前根本没有向布什通报讲话的内容。 2003年3月19日,布什政府给萨达姆父子下达的48小时最后通牒期限将至前,中央情报局和其他消息渠道提供的情报称,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以及一些家属正在一处别墅聚会,萨达姆也正赶往那里。于是,布什和一些高级助手开始讨论是否改变计划,先行发动袭击。 负责战争行动的弗兰克斯反对提前采取行动。他认为在最后期限之前动手有失公平。拉姆斯菲尔德和赖斯则赞成提前行动,鲍威尔也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助手的分歧令布什颇为犹豫。他让所有人都离开椭圆形办公室,仅仅留下了副总统切尼。“我认为我们应该动手。”切尼用肯定的语气说。于是布什终于下定决心,“斩首行动”开始。 美军使用精确制导炸弹和巡航导弹将那处别墅夷为平地。中情局局长特尼特在当天凌晨兴冲冲地向布什报告,萨达姆父子已被除去。但是这种乐观的情绪显然为时过早,萨达姆父子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伊拉克战争正式拉开序幕。(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相关链接 鲍勃·伍德沃德 鲍勃·伍德沃德是美国新闻界的名人。当年他和另一位美国记者卡尔·伯恩斯坦披露了轰动世界的“水门事件”,迫使尼克松总统下台,两人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伍德沃德和历届美国政府的高官都有密切交往。1997年10月,他的著作《帷幕: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战争(1981~1987)》出版后轰动美国,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书中讲述了包括“伊朗门事件”在内的许多内幕。 去年,伍德沃德又出版了《布什的战争》一书,披露了布什政府在反恐战争中的许多内幕,包括“9·11”事件前后的布什政府、阿富汗战争以及后来的伊拉克战争。 他不久前写的共有468页的《进攻计划》,则披露了伊拉克战争的计划。 (国防报 2004年05月25日 第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