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全球儿童当今生存现状:地球上六个孩子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30日09:00 新华网

  编者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孩子的眼睛里找得到天堂。”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新华社驻外记者采写了一组共六篇稿件,分别介绍了以伊拉克为代表的战乱国家、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以赞比亚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华侨华人聚居国家的六个孩子的故事,宛如六朵浪花,折射出全球各地儿童当今生存现状。我们祝愿孩子们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

免费开店钞票等你赚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命运我把握好运不错过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菲律宾:异国土壤中华花

  新华网马尼拉5月30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薇

  年仅10岁,小伟就能流利地讲4种语言:普通话、闽南话、英语和他加禄语。对于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华人子女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

  小伟的母亲是从中国福建省移民至此的菲律宾华裔,父亲是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后代,十几年前天山脚下的美丽邂逅,成就了他们的异国情缘。不同寻常的身世也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氛围,就像口中同时穿插着4种语言,小伟的角色也在菲律宾土著人与华人之间交替变换。他加禄语是小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与其他华人子女交流时最常用的语言。当被问及普通话讲得如何时,小伟不好意思地表示,大家也可以说,但总觉得有些奇怪,就像与本国人讲外语。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普通话和闽南话则是主要的沟通工具。小伟的父母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在小伟就读的华人学校里,中文课占据了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闽南话虽然只是中国一种方言,但由于菲律宾华人大多来自福建,因此使用频率颇高。对小伟而言,闽南话不仅是他妈妈的“娘家话”,更是他将来进入菲律宾华人经济圈不可或缺的技能。

  小伟还爱听爸爸用散发着羊肉串香味的新疆口音,讲述诙谐幽默的家乡笑话。他已先后两次前往那片神秘的中国西域观光旅游,酸甜的奶葡萄、壮美的天山风光、令人垂涎欲滴的烤全羊,都给小伟留下了深刻印象。包括小伟在内的很多菲华子女都表示,如果菲中两国进行篮球比赛,他们会为菲律宾队加油;但如果是中国队和其他国家比赛,他们肯定会站在中国一边。这或许能体现出华人子女对两个国家的定位:菲律宾是家,中国是根。既然入乡,自然要随俗,但把根留住也是责无旁贷。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海外华人约有5500多万。从中国宋代第一批福建人飘洋过海至今,菲律宾的华人已有300多万。他们在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下一代进行传统和文化教育。目前菲律宾全国共有大约170所华文学校,吸收学生10万余人。除了语言学习和家庭教育之外,华人父母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密切孩子与中国的关系。在菲华子女中,十有八九都曾经去过或计划前往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北京的长城、上海的外滩和各自故乡的风貌,都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很多立志从商的孩子还表示,长大后一定要到中国做生意。

  6月初,中华文化将再次在菲律宾掀起热潮。华人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希望一睹中国京剧脸谱展、茶道表演和电影展。他们为此正在紧张排练文化活动的开幕表演,并以这种方式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完)

  伊拉克:被战争摧毁的童年

  新华网巴格达5月29日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

  28日,在巴格达以西30公里因美军虐囚事件而闻名的阿布格莱布监狱外,5000余名伊拉克穆斯林举行聚礼日祈祷,要求驻伊美军释放1万多名被关押的伊拉克人。

  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在扰攘的人群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名小男孩,瘦小的身子穿着一件阿拉伯小白袍,在烈日下不停地忙碌着。

  他叫阿卜杜拉·阿里,今年只有10岁,是巴格达哈兹利亚小学6年级学生,目前正在休暑假。自24日开始,伊拉克伊斯兰党在阿布格莱布监狱外的空地上搭建帐篷,组织穆斯林静坐,抗议美军关押和虐待伊拉克平民。阿卜杜拉的父亲阿里是穆斯林中德高望重的谢赫,负责组织活动。

  阿卜杜拉家中并没有亲友被美军关押,但他自愿随父亲和哥哥前来帮忙。一家人每天早晨从巴格达赶到阿布格莱布,在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露天营地中一直待到傍晚才回家。

  尽管小阿卜杜拉只能帮着做些送水、挂旗子和标语等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他仍然十分兴奋地说:“我很高兴能为被关押的人做点事情。”

  阿卜杜拉出身于高贵家庭,日常学习和生活均严格遵循伊斯兰习俗,每周五都随父亲到清真寺做礼拜。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如同许多小伙伴家一样,阿卜杜拉家中也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可以收到数十个频道。他很少收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却非常喜欢《辛巴德》这部根据古老的阿拉伯民间故事改编的卡通片。

  阿卜杜拉升入6年级后开始学习英语,能讲“你好”等简单的英语,新课本中删除了有关被美英联军推翻的萨达姆政权以及复兴党的内容。

  小男孩对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以前放学后,我可以自己回家或在外边玩耍,可现在爸爸每天都要接送我,因为小孩子被绑架的事太多了。晚上还经常停电,感觉就像生活在黑暗中。”

  阿卜杜拉知道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但他告诉记者,对当今的伊拉克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没有什么庆祝活动。他只希望能快点长大,早日实现自己当医生的理想,能够帮助祖国“变得更好起来”。谈话间,阿卜杜拉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小白袍很快消失在人群中。

  在日渐动乱的战后伊拉克,阿卜杜拉是幸运的,至少不愁衣食温饱。更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伊拉克儿童则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甚至无家可归、流落街头,频繁的暴力事件正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孤儿:

  6岁的阿里住在伊拉克前空军总部的废墟上,他的“家”其实只是用木棍和破布搭起的窝棚;7岁女童塔格里特在两个月前的一次爆炸中失去双亲,刚刚被送到巴格达的纳加特孤儿院,破旧的绒布娃娃是唯一能为她带来欢乐的玩具;

  9岁的马姆杜赫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为了生计不得不拄着双拐在街头向过往车辆行乞;

  几天前,10岁的侯赛因还在巴格达市中心的卡尔马饭店旁向记者兜售饮料,可就在25日,小男孩在饭店门口发生的汽车爆炸事件中不幸身亡;

  在一次美军袭击中,14岁的费卢杰男孩穆罕默德一下子失去了10多位亲人,只剩下哥哥艾哈迈德与他相依为命……

  战争对130多万名伊拉克儿童所造成的身心伤害远不止如此。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儿童权益组织“战争受害儿童”称,战后伊拉克儿童的生存条件尚不如在国际制裁下的萨达姆统治时期,目前的“人道主义灾难”令他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脆弱。(完)

  美国:多彩的孩子生活也多彩

  新华网纽约5月29日电

  新华网记者王波

  今年11岁的斯蒂芬尼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也许是受父母的亚欧遗传基因影响,她虽然长着一副欧洲人的面孔,却有一头黑发,肤色也略带黝黑。和美国许多中学生一样,她一身休闲的牛仔装,脚蹬一双运动鞋。

  斯蒂芬尼性格活泼,从学校大门一出来,就兴冲冲地向母亲讲起学校的见闻。正在上6年级的她最喜欢数学和阅读,还参加了动物兴趣小组,酷爱流行音乐。谈到今后的理想,小姑娘说:“我现在想当演员或动物学家,不过可能很快又会有新主意。”

  斯蒂芬尼在美国出生,父母分别是斯里兰卡和意大利移民。夫妇两人都在银行工作,是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据近日公布的《美国儿童:全国主要福利指标》报告显示,截至2001年,美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达726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美国儿童在种族和民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2000年,64%的儿童是白人,15%为黑人,4%为亚裔,1%为美洲原住民。尽管不同族裔因历史原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但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政策,采取了相应措施,努力使各族裔儿童在接受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

  以基础教育为例,美国从学前班到12年级均实行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免收学费。所有适龄儿童,不论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身体状况如何,都有权接受基础教育。中小学的教科书采取循环使用的办法,由学生届届相传,无需自己购买。此外,学校还根据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提供免费或半费的早餐或午餐。食物均由经政府认可的配餐公司提供,确保符合卫生和营养标准。

  美国中小学生上下学一般由校车接送。以拥有美国最大的公立学校系统的纽约市为例,教育局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住家离学校的远近,均可免费乘坐校车上下学,或享受免费或半价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的优待。美国的校舍建筑功能齐全、安全实用,一般都包括教室、大礼堂、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和餐厅。除课堂教学之外,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可自愿选择各种兴趣小组,如乐队、合唱队、绘画小组、戏剧小组、学科小组,以及运动队。一些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美国各地或国外旅游、参与交流活动。

  美国儿童虽然物质生活相对优越,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反映出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为防范悲剧重演,全美很多中小学戒备森严,甚至聘请佩枪校警维持治安。去年,纽约市长布隆博格曾公布“最危险学校”名单,迫使有关学校加强保安措施。斯蒂芬尼深知,世界上还有很多小伙伴无法享受在美国孩子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她说:“我的父亲来自贫困、动乱的斯里兰卡,那里有很多孩子在受苦受难,我对此感到难过,并希望从现在起就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完)

  墨西哥:拉美儿童生存现状一瞥

  新华网墨西哥城5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以前每次开车经过墨西哥城大学街,记者都能见到赫苏斯·法比安和他的妹妹。两人总会在红灯亮起时,匆忙为停车等候的司机们表演一段舞蹈,然后依次索要施舍。大多数人通常慷慨解囊,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兄妹俩唯一的生活来源。

  赫苏斯今年15岁,在故乡米却肯州曾有一个勉强可以维持生计的家,但自从父亲去美国打工后,便音信杳无。母亲随后去找父亲,也没了音信。无依无靠的赫苏斯带着妹妹流落到墨西哥城,以街头乞讨为生,直到一个月前才被慈善组织“联合家庭”收留。

  赫苏斯不愿回忆那段痛苦的经历:“我经常挨打、挨饿,还要忍受别人的白眼,但是我和妹妹都需要生存啊!”在墨西哥城,街头流浪儿童约有15万人,赫苏斯和他的妹妹算得上是其中的幸运儿,更多的孩子每天仍要为生存而奔波。

  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国家不断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贫困人口逐渐增多,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尽管近年来,拉美经济状况逐步好转,但仍有上千万拉美儿童的生活被贫困阴影所笼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19个拉美国家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过去10年内,6岁以下的贫困家庭儿童增加至3600万,6岁至12岁以及13岁至19岁的贫困儿童人口分别达到4370万和3480万。目前,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共有1.93亿儿童和青少年,占地区总人口的38%,其中多达5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拉美儿童还面临其他诸多生存挑战,诸如饮用水缺乏、母乳喂养比率低、儿童权益保护状况堪忧等等。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艾滋病、家庭暴力、儿童性剥削、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正严重影响拉美儿童的健康成长。

  例如,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每年有40万未满5岁的幼童死于脱水、呼吸道感染、严重营养不良等多种疾病;拉美儿童劳工现象依然严重,20世纪90年代末,该地区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是劳工。

  虽然拉美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率总体已超过90%,但各国之间,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种族、群体之间的基础教育质量差别依然很大。即使是在墨西哥等基础教育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辍学率也相当高。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应该看到,拉美各国已相继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益保护公约,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拉美地区在儿童健康和教育方面正在继续取得长足的进步。(完)

  赞比亚:街头乞儿克里斯

  新华网卢萨卡5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黄亚男

  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最繁华的大街开罗路两旁,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儿童伸手向过往司机或行人要钱要物。14岁的克里斯就是其中之一。

  克里斯在街头生活已有5个年头了。记者见到克里斯时,他正伸着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显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太太,给点钱吧。”随后,又指指肚子说:“我饿,饿。”

  克里斯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里发酸。他头上的小卷毛沾满灰尘,脸上有被殴打后留下的血痂,衣服又脏又破,赤着脚,还有不少血口子,显然是走路时划伤的。

  克里斯很健谈,英语讲得也不错。他老家在距卢萨卡300多公里的铜带省。父亲1996年去世,母亲也在1999年撒手人寰。克里斯的妹妹寄养在亲戚家,亲戚没能力供养他,于是他一个人乘火车来到卢萨卡,开始了沿街乞讨的生活。

  克里斯说:“白天我在街上乞讨,一天最多曾要到1500克瓦查(1美元约合5000克瓦查),买点稀玛(当地的一种主食——玉米糊糊)吃,如果要不到,只有挨饿。晚上,我睡在商店的房檐下,因为没有毯子,夜里常常被冻醒。”

  记者正跟克里斯聊天,一帮孩子围了过来。克里斯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也是街头流浪儿。

  克里斯指着一个名叫约瑟夫的小孩说,他只有8岁,家住距离卢萨卡200多公里的卡布韦,到这里只有一个月。约瑟夫的父亲去世了,母亲靠卖炭为生,家里还有两个妹妹,母亲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便跟着别人来到卢萨卡,结果那人走掉了,他只好上街乞讨。

  约瑟夫说,他现在很想家,很想妈妈。

  据统计,赞比亚1100万人口中有7.5万多名街头儿童,而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艾滋病的蔓延和贫困的加剧。赞比亚每5名成人中,就有一人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艾滋病夺去了大人的生命,也造成了孤儿人数的激增。据估计,到2010年,赞比亚孤儿人数将超过100万。

  克里斯的不幸经历,是大多数非洲国家儿童凄惨命运的缩影。在战乱频仍、疾病肆虐、经济严重滞后的非洲,大多数儿童挣扎在战乱、疾病和贫困的阴影中。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非洲儿童的平均死亡率高达15%,是欧洲的8倍多,比世界儿童6.7%的平均死亡率高出一倍多;全世界夭折的儿童中,有43%是非洲儿童。

  目前,街头儿童问题已引起非洲各国的重视,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帮助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包括建立收容街头儿童的孤儿院,为街头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和技能培训等。

  赞比亚政府体育、青年和儿童发展部长格拉迪斯说:“非洲许多国家正面临着孤儿人数激增的严重问题。必须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停止战争动乱,加快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现象,才能给街头流浪儿创造光明的未来。”(完)

  法国:勇于进取的假小子玛丽昂·乔尔诺

  新华网巴黎5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梁贵和 刘芳

  “我说话喜欢直来直去,同学们刚开始都有点怕我。但时间长了,大家就都知道我其实很容易相处,”初见记者,巴黎近郊克里希地区中学的14岁初三女生玛丽昂·乔尔诺便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起来。

  玛丽昂是位小运动健将,曾赢得上塞纳省少年组乒乓球比赛冠军。记者看到她在上体育课打橄榄球时,把全班女生挨个儿抓住并摔倒在地,可大家一齐围攻也没能抓到她。

  母亲乔尔诺女士在一旁“取笑”女儿说:“你哪里像女孩,简直是个假小子!”

  玛丽昂漂亮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一撇,表示不完全同意。随后又低下头,浅栗色的长发披散在肩上,虎里虎气的劲头不见了,俨然是个羞涩的小姑娘。克里希地区中学每年级有9个班,每班30名学生。玛丽昂所在的“欧洲班”是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强化外语教学的特色班级。玛丽昂每周上32小时课,其中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课程。此外,她每周还有3个晚上要进行乒乓球训练。

  “我要学好所有功课,就像每场比赛我都想赢,”玛丽昂说道。她还是两名班代表之一,经常代表同学向老师转达意见。

  在乔尔诺女士眼中,女儿从小就意志坚强、独立自主,任何事情都喜欢积极参与。

  玛丽昂对未来有明确的设计:高中毕业以后读3年预科班、考精英大学、先学3年普通医科、再学两年专业、最后获得兽医证书。可能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她从小就特别喜欢小动物,8岁就决心当兽医。

  然而,在法国通向兽医之路却不平坦,兽医名校每年只在巴黎招收30名学生,且学费昂贵。母女俩不得不从现在就开始在经济和学业两方面着手准备。法国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家长每学期只需交纳大约200欧元的文具费。孩子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初二学生可在法国任选城市进行为期一周的体育训练,初三学生还可到其他欧洲国家旅行。这些活动均由学校组织,但费用由家长承担,一些家境不宽裕的学生不得不放弃参加。

  为给女儿创造更多增加见闻的机会,担任电脑工程师的乔尔诺女士全力支持玛丽昂参加所有课外活动,并经常利用假期带女儿到国外旅游。玛丽昂已去过摩洛哥、突尼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英国,中国是她未来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生长在单亲家庭的玛丽昂,深知母亲独自承担高昂的生活和教育费用并非易事,懂事的她将每学期40至60欧元的零花钱都存起来,从不乱花。对校园里相当普遍的“时髦消费”,玛丽昂并不赞同:“越是时髦的东西越容易过时。”

  不过,并非所有法国孩子都能如此节俭。《费加罗报》上周调查发现,63%的11岁至17岁的法国孩子,平均每月就花费25欧元。

  为保证经济来源,乔尔诺女士每周日都到集贸市场摆摊出售家居用品。她决定从今年夏天开始让玛丽昂帮忙照看摊位:“我希望女儿明白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对于即将开始的“打工”,假小子玛丽昂摩拳擦掌:“我一定会好好干!”(完)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