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纽约时报自曝存在大量伊拉克失实报道并道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01:43 新闻晨报

  张鑫焱(中国日报特稿)

  当地时间5月3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该报舆论监督员丹尼尔·奥克伦特的自我批评文章,称该报由于存在体制上的问题,因而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错误地报道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内容。据了解,《纽约时报》自2001年开始引用了大量未经证实的情报,称伊拉克有违禁武器,并且与恐怖组织有联系。

免费开店钞票等你赚 金犊奖玩创意最正点
命运我把握好运不错过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报纸和军方“一个鼻孔出气”

  丹尼尔·奥克伦特在《纽约时报》有“公共编辑”之称,在30日的报纸上,奥克伦特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长篇报道了他认为《纽约时报》在伊拉克报道上出现的重大错误。他说:“《纽约时报》在伊拉克战争打响前的几个月时间内,曾经推出一系列份量很重的文章,并且使用了大字标题(抨击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且与恐怖组织有染)。”

  众所周知,伊战打响前,美国、英国、西班牙一直在努力说服联合国通过出兵伊拉克的决议。在这个阶段,《纽约时报》对政府外交政策和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奥克伦特此次撰写的文章证实,当时发表的很多报道都属于轻信一些人提供的材料,并且“被不恰当地、过分地刊登在头版上”。

  一些读者曾经向奥克伦特来信,称《纽约时报》编辑的肩膀上几乎能够看出美国军方的肩章来。这是在讽刺《纽约时报》的编辑在报道伊拉克问题上,已经是和军方“用一个声音说话”,结果就造成了对公众误导性的报道。

  奥克伦特同时强调,在这些重大错误中,如果把责任归咎于某个记者也是有失公正。他认为:“这种失误并非个人原因,而是制度造成的。”奥克伦特2003年12月被《纽约时报》聘请为专职舆论监督员,每月至少发表两篇监督文章。聘请舆论监督员的做法,是《纽约时报》在记者布莱尔捏造假新闻事件后为恢复声誉而采取的措施。

  《纽约时报》事后“揭丑”

  奥克伦特还指出,错误性的文章不仅出现在战前,战争打响后,《纽约时报》还在大力渲染伊拉克的违禁武器。最后经过证实,这些报道都是编辑听信某些人的话而撰写的。

  据了解,向《纽约时报》提供这些“确凿情报”的人,包括伊拉克流亡人士沙拉比、一些曾经因为政治原因被萨达姆驱逐的“持不同政见者”、海外的反萨达姆团体等。奥克伦特说,正是因为《纽约时报》编辑们在报道伊拉克问题上的错误操作,使得《纽约时报》被那些想让世界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人所利用,并且沦为了一场“欺诈运动”的受害者。

  不过,《纽约时报》此次的认错态度十分诚恳。配合奥克伦特发表批评性评论的同时,《纽约时报》完完整整地列出了29篇存在误导性文字、信息的文章,并且标注了文章的作者、刊登日期,同时在《纽约时报》网站上提供这些报道的文本下载。

  29篇不实报道

  在这些报道中,指控伊拉克与“基地”组织有染或者建有恐怖训练营的文章有三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为2001年10月26日的《捷克证实,伊拉克情报人员曾经秘密会晤恐怖组织头目》。

  指控伊拉克藏有违禁武器的报道有两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为2001年11月20日的《伊拉克人透露,曾修缮生化武器和核武器设施》。

  指控伊拉克拥有铝管(用于储藏核武器的特殊铝管)的报道有五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为2002年9月13日的《白宫透露伊拉克开发核武器主要步骤》。

  指控伊拉克科学家参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究的报道有四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为2003年4月21日的《伊拉克科学家证实:战争爆发前伊还藏有违禁武器》。

  指控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实验室的报道有三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为2003年5月21日的《美国分析家认为,伊拉克拥有专门研究生化武器的实验室》。另外,列举其它指控伊拉克的不实报道还有12篇。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郑洁无缘2004法网8强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