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拉克战场透视信息化战争中的新闻舆论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07:50 解放军报 | |||||||||
孔英 伊拉克战场,美伊双方借助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强大影响力,打响了一场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新闻舆论战。敌对双方借助新闻传播学原理,在新闻舆论领域展开搏杀,从精神和意志上打击敌对国民心士气,新闻媒体成为与军事打击相互依存的另一个战场。认真研究新闻舆论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作用、特点规律,对于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新闻
新闻舆论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凸显 在人类战争史上,新闻舆论的地位作用早被人们所认识。拿破仑曾说:“报纸一张,犹联军一队”;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也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业的迅猛发展,新闻舆论已成为战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如果说收音机让人们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纪录片改变了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看法,那么,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则让人们通过现场直播,直接“参与”了战争的进程。 新闻舆论战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武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传媒一改往日那种仅靠报纸、传单、广播等的单一传播方式,发展到具有电视、网络、通信卫星等多种高科技媒介的立体传播体系,任何信息几乎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及时传递到世界各地。受信息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战争的界限已被打破,战场从前方扩展到了后方,从军人扩展到了平民,从国内扩展到了国外,由此引发的军事行动之外的国际环境、人心向背、思想意志等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空前增大,使新闻舆论战成为实现国家军事战略的首要武器。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今天,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和平的价值取向,战争的残酷性,使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都不敢背负发动战争的罪名。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交战双方总是首先通过新闻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新闻,引导舆论,为最终通过战争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奠定舆论基础。美国为了实现掠夺石油、控制中东的战略图谋,在对伊动武前,专门成立了直属白宫的“全球宣传办公室”,编造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屠杀伊拉克人民、从非洲购买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等“新闻”,把几乎所有的媒体舆论引导到“伊拉克是邪恶中心”、“美国为了抵制恐怖袭击必须先发制人”上,为对伊采取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 新闻舆论战是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战争中,由于新闻媒体对战场信息全方位、大批量同步传播,使得战局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参战军队、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而做出各种有利或不利于战局发展的决策和判断,新闻舆论战因此具有了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地位。海湾战争后,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写到:“媒体传播的力量能够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纵观上世纪末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不难发现,新闻舆论战从战争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战争的侧应者成为左右战局、主宰胜负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军事打击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采取欺骗宣传、舆论造势、信息封锁、新闻管制等多种手段,干扰敌方决策者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为军事打击创造有利条件。在瓦解敌国内部方面,他们通过有意识地策划新闻,采取感化、暗示、威慑、攻心、情绪感染等多种办法,在敌对国营造悲观失望情绪,动摇其抵抗意志。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曾通过编造伊领导人被炸死、伊拉克人民欢迎美军进城等假消息,一步步动摇伊拉克军民的战斗决心。 新闻舆论战是巩固战争成果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战争的着眼点既注重武力征服,更重视精神征服。而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政治主张、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巩固战争成果、实现精神征服的有效途径。在伊拉克战争中,经过42天的军事行动,虽然萨达姆政权土崩瓦解,但由于美英联军既失去了新闻舆论战的正义性与群众性,又忽视了战后新闻舆论的组织谋划和有效管控,过早地暴露了企图,不仅使国内民众对发动战争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而且使国际舆论朝着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从而陷入了战后重建的泥潭。从美英在伊拉克战争中虽胜犹败的教训中,人们不难看到,新闻舆论战作为信息条件下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总是先于军事行动而展开,同步于军事行动全过程,后于军事行动而结束,军事行动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战争的目的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新闻舆论战的成败。 新闻舆论战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国防部官员曾明确表示,真刀真枪的战斗只占25%,其余75%的任务是争取伊拉克人民的合作,而要完成这项不同寻常的任务,必须靠新闻舆论。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依托新闻媒体展开的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攻心伐谋,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新闻舆论战的“杀伤力”。 新闻舆论战可以最大限度地摧毁敌方国民意志。拿破仑说,战争不仅是两支物质力量相冲突,更重要的是两支精神力量相冲突。新闻舆论之所以是进行精神征服的有效手段,首先在于,新闻舆论可以通过渲染夸大敌国内部的民族、宗教及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制造社会动乱,使国家分崩离析,民众离心离德。科索沃战争,美国曾通过媒体不遗余力地大肆报道所谓南斯拉夫军队进行“种族清洗”、制造“万人坑”等耸人听闻的消息,造成了内部混乱,为以后的军事行动制造了借口。其次,新闻舆论可以通过对敌对国政权核心人物的丑化宣传、在舆论上支持不同政见者、渲染政权内部矛盾等多种方式,动摇民众对政权的支持,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再次,新闻舆论可以通过渲染夸大敌对国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及心理上的“弱点”,掠其心志,摧毁其思想价值观念,使其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凝聚力。在前苏联“8·19”事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媒体,挖空心思地攻击、批判前苏联特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造成信仰危机,从而达到其“思想征服、兵不血刃、和平演变”的目的。 新闻舆论战可以严重扰乱敌方作战决心。随着间谍卫星、地面传感器等先进的侦察、监控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难以保密。因此,适当地利用新闻媒介的公开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张扬造假,可以使敌方陷入真假难辨、决心难定的困境。在战略层面上,通过新闻舆论对己方虚虚实实的战争决心、战略意图、作战样式等大力宣传,进行有效的战争威慑,可以使敌对国在战与不战、何时应战、出兵何地等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难定决心,从而贻误战机。在战役战术层面上,通过新闻舆论散布假情报、假新闻,隐真示假,混淆视听,进行新闻欺诈,心理蒙蔽,可以达到将敌方指挥员引向情报误区,使敌“虽可预见到进攻,但仍能在进攻的性质、时间的选择和力量的使用等方面对敌达成突然性”。1990年8月,美军向海湾地区部署兵力初期,先期到达的第82空降师因其兵力和装备不足,与伊拉克十万虎狼之师相比势单力薄,随时都有被袭击的可能。然而美军却巧妙地利用媒体大造声势,通过编造各种部队部署在海湾地区的公开声明,大肆吹嘘自己的军事实力,警告萨达姆不要轻举妄动,同时每天让记者去拍摄巨型C-5“银河”运输机降落的镜头,营造了美军大兵压境的气势,使伊军丧失了战争初期主动出击的有利战机。 新闻舆论战可以有效打击敌方士气、瓦解敌军。在信息化战争中,部队的士气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依然起着关键性作用。新闻舆论战作为精神打击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敌投放大批量的“舆论炸弹”,产生的打击敌方士气、瓦解敌军的独特作用,是任何现代化的尖兵利器都无法比拟的。首先,突出己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有意安排电视台对重点打击目标进行跟踪报道,在第一时间把轰炸现场呈现在伊拉克军民面前,用这种“指哪打哪”的方式,对伊拉克军民耀武扬威。其次,有意识地进行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虚假宣传,显现敌军的弱小。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通过媒体一面大肆宣扬每天投掷的精确制导炸弹的数量和“地毯式”轰炸的效果,一面反复播放南联盟战机来不及起飞就被炸毁的新闻,通过强烈对比,放大威慑力。再次,集中宣传敌军失败的战斗和部队起义、被俘人员等战果,营造我必胜、敌必败的氛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通过宣传伊拉克共和国卫队100多名士兵帮助美军维修车辆,主动投降等新闻,造成伊拉克军队在48小时之内2万多人精神崩溃,成建制地投降。 新闻舆论战的组织实施具有复杂性 战争一旦打响,各国媒体必然会派出大批记者,形成记者云集、各种舆论“满天飞”的局面。打好新闻舆论战,必须充分认识新闻舆论战组织实施的复杂性,通过精心谋划,营造有利的战场舆论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舆论为战争服务。 媒体立场不同,战场“声音”难统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传播国际化、国际斗争复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任何一场战争往往都可能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而各国的媒体总是按照自己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对战争一方做出正义或非正义的不同判断,从而使战场舆论出现莫衷一是、错综复杂的局面。然而,参战各方都希望媒体能为自己宣传造势,用新闻舆论摧毁敌方的民心士气。因此,协调各方媒体的立场,有效地引导或者控制媒体,最大限度地统一战场舆论,就成为交战双方争夺制新闻舆论权的焦点。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了统一战场“声音”,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他们凭借本国强大的新闻产业和信息技术优势,对外倾泻有利于己的新闻舆论,促使各国媒体传播符合美国意图的声音,通过给一些媒体和记者以战争报道特权的方法,主动邀请记者随军进行“嵌入式”报道;另一方面,采取武力、暴力手段强迫发出不同声音的媒体闭嘴,甚至干脆把记者当成军事目标进行攻击。即便如此,美国的舆论控制也非铁板一块,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广大阿拉伯国家以及法德俄等国的新闻媒体还是发出了与美国意志不一致的声音,把美国推到了极其尴尬的境地。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面对的舆论环境极其复杂,必须牢固树立控制新闻舆论权就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观念,认真研究不同立场媒体的作用,充分控制己方媒体,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制定引导、利用、管控的相关政策制度,以便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 战场高度透明,军事情报易泄露。随着高科技的拍摄、传播设备在新闻宣传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化战争越来越呈现出公开性和透明性。无论是科索沃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大到战前的军事部署和军队调动,小到战术行动,要想瞒过无孔不入的战地记者,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现代战争军事保密的范围扩大,重要的工厂、桥梁等民用设施,都成了遭受打击的重要目标,成为高度保守的秘密,一旦局部泄密,极易造成全局的被动。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战地记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了大量有关作战计划、军事部署等方面的重要新闻,使一些严格保守的军事秘密公之于众,给美伊双方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战时的新闻舆论战始终处于公开报道与保守军事秘密的夹缝之中,对媒体控制过松,很容易造成军事秘密的泄漏。曾经参加科索沃战争的英国资深军事新闻记者利哈德谈到:“虽然当今战争是一种近似橱窗里的游戏,但是,对于解说这种游戏的新闻记者来说,必须把它当成一种魔术而谨慎对待,绝不能泄露天机。”显然,既要满足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需要,又不能放弃军事情报的隐蔽性,就必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的舆论宣传,加强对战场新闻的管控。对外国新闻媒介人员,应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战局发展的重要阶段、战役战斗的具体进程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防止个别新闻人员以新闻自由为名搜集情报,造成泄密。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使宣传的策略性难以实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由于战争对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使战时新闻舆论往往为了实现宣传的策略性,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真实性。但是,宣传的策略性必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之上,靠欺诈宣传只能赢得一时,很难想象一个总是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能够长久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要想使新闻舆论有效地为战争服务,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闻舆论战的方针和原则,处理好新闻的真实性与宣传的策略性之间的关系,科学谋划新闻宣传的战略战术。比如,巧设议题,隐真示假,发布对己方战局有利或无关战局进展的新闻议题,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提高宣传的策略性。又如,适时欺诈,混淆视听,既发布真实的新闻,又用假消息迷惑敌人,有意制造扑朔迷离的战场氛围,使敌真假难辨,等等。通过这些策略,就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既满足人们对战争真实情况的知情权,又能产生震荡和升值效应,从而使新闻舆论真正成为团结自己、赢得友人、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解放军报2004年06月01日第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