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布什、普京、施罗德 三人不同的诺曼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16:40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布什:到诺曼底打一场外交战 王义桅
数月前,在希拉克向布什发出参加纪念仪式邀请后,布什沉默了很长时间后才接受邀请,促成布什下定决心赴约的动力何在?布什要去诺曼底寻找什么? 其实,诺曼底只是摆在椭圆型办公室桌面上“6月外交路线图”上的一个点而已,在6月6日抵达诺曼底之前,布什要先去罗马热热身,6月4日到那里参加意大利纪念罗马解放60周年活动;在告别诺曼底亡灵之后,他要先折回美国本土,参加八国首脑会议;再奔赴爱尔兰参加美欧峰会;再到土耳其参加北约峰会…… 不可否认,诺曼底是布什6月“决战境外”的一个重要开始,他将 ——寻找美军失去的尊严 “虐俘事件”后,布什急需为美国大兵平反。5月31日为华盛顿的二战军人纪念碑主持揭幕仪式时,布什不失时机地赞扬在历史攸关的时刻,一代美国人,也就是这些老兵,表现了美国最优秀的品质和人道精神。从讨论、筹备和兴建历经1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园终于在小布什任期内落成揭幕。 在国内作足势后,布什将登陆诺曼底,唤醒世界人民对美军的美好回忆。布什肯定不会忘记,2002年他访问诺曼底地区一个名为圣母教堂镇的小镇时,当地人对美军为解放小镇所采取的军事行动表现出来的欢迎。现在他要好好利用一下。 ——寻找法美分歧的新弥和点 早在今年3月宣布布什将如期赴约的消息时,美国白宫发言人就表示,诺曼底登陆是盟军携手扭转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一个历史性成就,今天,二战时期的盟国仍然站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打击恐怖主义。姗姗来迟的回答,让分析家们终于可以讨论6月份的这次会面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法美之间数月来的分歧。 不过,法国人对此表示怀疑,即使是那些对1944年的美国空降兵满怀崇敬者。面对媒体,在圣母教堂镇出售纪念品的塞列斯对伊拉克问题产生的不愉快的分歧能否很快解决表示怀疑。他说,这种分歧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法国人对美国的崇敬已经消失。但是,塞列斯说,圣母教堂镇的人将永远尊重为欧洲解放而战的美国军人,将永远感谢他们在诺曼底登陆中把这里的人解放出来。 以上属于布什访问诺曼底的特殊原因,还有一些目的,是布什在整个6月“决战境外”中普遍寻求的: ——寻找美国领导世界的感觉 谁都知道,现如今美国的领导地位自二战始,诺曼底登陆则是确立美国领导地位的重要一步。连同此后几次峰会美国所要采取的步骤,布什的高级顾问认为,这将有助于重振布什身为“国际领袖”的形象。 ——寻找连任的理由 布什的马不停蹄当然是做给他的竞选对手克里看的,表明自己并没有像克里攻击地那样使美国孤立于世界、美国曾经领导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现在仍然是世界的领导……而这一点,在世界舞台上缺乏露面机会的克里只有望洋兴叹了。当然,布什本次欧洲之行中,罗马、巴黎、诺曼底以及伊斯坦布尔都不可避免将会出现抗议示威的场面,布什的路线图每步同样都可能成为克里攻击的把柄。 ——寻找伊拉克问题的突破口 布什竞选连任的关键之一无疑是伊拉克问题。在八国首脑会议和北约峰会上谋求国际社会减轻美国在伊拉克的物质负担自不必说;诺曼底登陆60周年还为布什提供了减轻在伊拉克的道义负担的良机。 普京:迟到的相互谅解 盛世良 从不提或贬低西方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到总统普京亲自出席英美在二战中开辟第二战场的纪念活动,俄罗斯走过了60年。 早在1942年,斯大林就请求英美领导人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没有同意,斯大林不悦。1943年初,苏军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扭转颓势。是年12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见斯大林时才同意于1944年5月1日前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对西方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心存芥蒂。二战结束不久后,美苏冷战开始,就连苏联统帅朱可夫同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在战场上结下的的情谊,也被迫告终。对西方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苏联领导讳莫如深。上世纪60—80年代出版的《苏联百科词典》上,对诺曼底登陆仅用6行文字一笔带过;苏联作家波列伏依甚至嘲笑英法等西方国家军人“勋章奖牌金光耀眼,见了敌军就往后躲”。说句公道话,英美领导人虽然对苏联没有好感,但倒不讳言斯大林在二战中的功绩。 事过境迁,俄罗斯抛弃了固守的意识形态框框,开始以平常心看世界,包括西方世界,而对英美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的功劳,也能如实评价,并认为此举减轻了德军对苏联的压力,促成了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早日胜利。 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终于出现了这迟到的相互谅解。当年叶利钦想登而没有登上的诺曼底,普京来了。 当然,对万事但求务实的普京来说,参加诺曼底登陆庆典还有其他目的。今年4~5月份,北约和欧盟相继东扩,把前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也收到麾下,让俄罗斯继90年代失去东欧“兄弟国家”这层外围防务圈后,又被剥掉了前苏联国家这层贴身防弹衣,还要经受每年数以十亿美元计的经济损失。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上,俄罗斯两次卫国战争,先后抵御的是法国和德国的侵略,但俄国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无不受法德的浓重影响;如今,对俄罗斯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造成最大威胁的是西方,但振兴强国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首要来源,也是西方。因此,俄罗斯同欧盟国家的贸易占本国外贸额的一半以上,而普京总统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谈到对外政策时,依然把欧洲和美国排在独联体之后的第一和第二优先。由此可见,俄罗斯对西方,真是爱不得也恨不得。 西方也需要俄罗斯,反恐战争、防核扩散、提供能源……都离不开俄罗斯的配合。双方虽然经常磕磕碰碰,但许多问题上的相互谅解,倒也心照不宣。 施罗德:向世界发出强烈的和平信号 韩轩 今年诺曼底登陆纪念仪式可能很难用“胜利者的庆祝活动”来概括,因为当年在奥马哈海滩上顽强防守的一方如今也派出自己的代表,而在10年前,这还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总理施罗德借首次参与诺曼底登陆纪念仪式,再次向世界发出强烈的和平信号:只有欧洲的德国,不存在德国的欧洲。 今年1月1日,德国政府发言人托马斯·施特格向外界宣布,“(法国总统)希拉克先生在圣诞节前向(施罗德)总理发出了邀请(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活动)。”对此,施罗德总理当即表示接受,而且据发言人介绍是“兴高采烈”地。 为何“兴高采烈”?施特格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忆起那段插曲,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10年前——诺曼底登陆50周年庆典时德国总理科尔被冷落在家的情景。尽管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和科尔私交甚密,但密特朗并未将科尔列入被邀请者名单中,以至于一度引发两国外交危机。直到后来科尔宣布归还二战期间德军从法国掠走的28幅名画,密特朗才宣布邀请包括德国部队在内的“欧洲军团”参加当年法国国庆日的阅兵,两国关系的下滑也才得以遏止。 当然,施罗德“兴高采烈”地前往诺曼底,绝不仅仅因为能证明自己与希拉克的私人关系比两位的前任更“铁”,更重要的是,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次出席意味着战胜国和战败国对历史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的一次成功跨越。 毕业于德国图宾根大学、目前兼任《德国之声》驻香港特派员的邱震海博士认为,十年前密特朗没能邀请科尔,主要是顾及德国的面子。邀请一个昔日的战败国参加战胜国庆祝胜利的活动,弄不好会被对方理解成一种挑衅。但邱博士强调,这种判断成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战败方未能彻底与过去决裂;德国显然已成功超越此点。密特朗没敢捅破这层窗户纸,明显缺乏自信。当时任法国驻德国大使的谢尔在德国甚至私下对记者发表议论称,不邀请科尔,不是法德双边问题,而是欧共体国家对德国普遍不信任。 科尔在遭冷落后强调,他根本没有参加这个活动的愿望,连老友密特朗也出来对此作证;不过据施特格回忆,这一疏忽曾使德国人颇为沮丧,前者的历史包袱之重可想而知。其实,科尔并非不具备参加此项活动的“条件”:二战后的德国早已从体制上彻底清算过去;德法关系也发展良好。为何同等条件下,科尔的继任者表现得更为“坦荡”?据说,诺曼底登陆时,施罗德才是2个月大的婴儿。相比之下,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欧洲领导人更容易卸下“民族自尊”的包袱。 邱震海认为,通过展示“纪念自己失败”的勇气,德国再次向世界发出强烈的和平信号:只有欧洲的德国,不存在德国的欧洲。正如一位德国老兵所说,10年前德国没有这个机会,10年后机会来了,德国也绝不会轻易放过。 当然,从更广泛层面来说,希拉克与施罗德相互捧场还有对抗美国的意义在里面。法国媒体认为,布什可能会利用庆祝法国从纳粹占领之下获得解放60周年的机会,在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大做文章。而希拉克显然不想独自应对这一挑战,作为“老战友”,施罗德出手相援顺理成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