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的二战情结 再登诺曼底重塑“兄弟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06日08:23 新华网 | |
从小就与电影结缘 对于1947年出生的斯皮尔伯格来说,诺曼底一战已是他出生前三年的事情了。谈不上亲历,但亦不遥远。因此,他的“战争情结”与他儿时的经历密不可分。 小斯皮尔伯格的父亲是一名电子工程师,母亲是一名钢琴师。4岁时,父亲给家里买回 战后的阴影逐渐散去,美国步入繁荣的年代。12岁那年,斯皮尔伯格购置了自己的电影摄影机,往后就再也难以与它形影分离。 二战情结的萌生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成长是烦恼的。除了家庭的消极面,他还领略过另外一种恐怖,那就是来自他的血统———二战中遭残酷压迫的犹太族。 高中时,当他经过走廊时,同学们总是轻蔑地挤出一句:“嗨!犹太佬!”放学后,学校的一些运动员经常把他痛打一顿。 斯皮尔伯格曾经憎恶过自己的血统,也因此而萌生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厌弃。但回过头去,斯皮尔伯格也曾经理解到一份感情。尤其是他自幼听父亲讲述了许多二战期间父亲在缅甸与日军战斗时的神勇故事,这使得他对那场战争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感觉。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对20世纪40年代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印象,在他后来的许多电影中得到体现———用一个不如意的现实人生对比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年代。 家庭因素造就《辛德勒名单》 尽管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经常运用一些非常规手法,但他从不把自己归类于艺术电影的导演,很显然,他对于严肃命题的挚爱,已经深藏内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买下了小说《辛德勒名单》的电影版权,经过十年思考,他才最终以电影手法揭开二战时期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真相。 令斯皮尔伯格下定决心拍摄《辛德勒名单》的原因,缘起于他自己的家庭。那段时间,斯皮尔伯格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他顿悟了犹太民族,重新发现并认识了犹太民族。 当《辛德勒名单》大功告成时,有人斥责斯皮尔伯格将犹太人贬低成一群演着自己历史悲剧的临时演员,在成堆的尸骨中流窜,把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事件,美化成温馨感人的圆满结局;也有人称赞《辛德勒名单》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分水岭,片中纳粹的残酷已不是一般好莱坞影片中陈腐制式的印象,而是一幕幕真实的景象。但不管怎样,大家都认可的是,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可以不去接受他的主旨,但却无法抗拒一种感动,尤其是影片对极权屠杀的控诉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再登诺曼底,重塑“兄弟连” 《拯救大兵瑞恩》获得成功后,人们并没有想到斯皮尔伯格会再次涉足诺曼底抢滩战,因为拍摄旧题材原本就是一种挑战,而连续两次拍摄同一题材电影更是难上加难。加之他因这部影片而载誉至极,各种奖项纷至沓来,其中包括两枚弥足珍贵的金牌———由五角大楼授予的象征着最高荣誉的“平民奖章”以及美国海军向平民颁发的最高荣誉“杰出公共服务奖”。 2003年,10集电视连续剧《兄弟连》面世。说起拍摄这部连续剧的原因,斯皮尔伯格简单地以一句“巧合”作答。事实是,《拯救大兵瑞恩》的主演汤姆·汉克斯1998年偶然得到了一名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亲手赠送的一本小说《战火兄弟情》。读完之后深受感动的汉克斯把这部小说转赠给斯皮尔伯格,后者则颇有“相见恨晚”的心情,因此两人决定再次联袂将其改编为电视剧。2001年的6月6日,即诺曼底登陆57周年纪念日,《兄弟连》开镜。 从1981年描写美国与纳粹德国针锋相对的《夺宝奇兵》,到1987年取景上海表现战争中人类渴望的《太阳帝国》,从1993年震惊世界的《辛德勒名单》到他的巅峰巨作《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说,他“已经圆了儿时的梦”。琅讪(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