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雷默认为中国拥有创建可持续发展和平环境新手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11:09 四川新闻网

  中国西部网消息“北京共识”与中国和平崛起———专访美国高盛公司咨询顾问雷默(前译作乔舒亚·库珀·拉莫)(记者 薛彦平)

  5月初,美国高盛公司咨询顾问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在伦敦作了题为《北京共识》的演讲,随后论文全文在伦敦外交政策中心网站上发表记者近日在纽约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经济安全同获发展

  《参考消息》:您在伦敦外交政策中心演讲中提到了“北京共识”,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概念?

  雷默:西方人要么将中国视为“威胁”,要么将中国视为“机会”,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需要予以扩展。我注意到,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这种发展模式与“华盛顿共识”的陈旧思路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这种发展模式,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崛起的力量源泉。许多人,包括许多生活在中国的人,尚没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例子对中国本身来说是一种力量的源泉。因此我提出这样一个概念。

  《参考消息》:您认为“北京共识”这个概念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有什么不同?

  雷默:“北京共识”反映了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大部分思想,它循序渐进地描述了邓小平思想的形成过程。例如,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北京共识”主张更公平的增长;邓小平说中国需要“和平与发展”,“北京共识”认为中国现在拥有创建可持续发展和平环境的许多新手段。“北京共识”包含的思想与邓小平发展理论并不矛盾,相反,“北京共识”是从全球化角度看邓小平发展理论。

  《参考消息》:您提到了中国拥有创建可持续发展和平环境的新手段,可以具体说明一下吗?

  雷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目前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和平环境的缔造。中国向人们展示出它作为地区和平使者的能力,有一个例子就是上海合作组织,这反映出一种新的安全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从胡锦涛主席在今年博鳌论坛上的演讲中看到这一点。第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这就给中国提供了塑造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新手段,我们可以从最近提出的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议、最近宣布的中国—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中看出。第三,中国模式产生的力量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亚洲其他地区来说这是一种文化力量,对世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是一个典范。“北京共识”的思想,所反映的正是中国如何在经济和安全两方面同时获得发展的观念。

  中国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消息》:您认为“北京共识”会取代“华盛顿共识”吗?

  雷默:“华盛顿共识”的信誉已被破坏。“华盛顿共识”提出时,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我认为许多地区,包括巴西和越南在内,都在认真研究中国发展的实例。尽管他国不能重复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中的一些内容却是值得研究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其他国家借鉴的,尤其是在国家安全方面。

  《参考消息》:具体而言呢?

  雷默:我在《北京共识》一文中已经指出,中国正在探求一种灵活的、依靠技术支持、经济效益高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防卫能力。这正是其他国家渴望获得的一种能力。

  《参考消息》: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雷默:“华盛顿共识”的目标是帮助银行家,而“北京共识”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民。“华盛顿共识”推崇的是市场的迅速开放和接受全球化观念,而“北京共识”主张,一个国家在开放的同时必须保护本国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适度均衡、全面发展。“北京共识”的灵魂是创新、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利益。

  《参考消息》:您在演讲中提到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难道说“华盛顿共识”没有实现其目标吗?

  雷默:“华盛顿共识”的失败源于错误的策略。“华盛顿共识”认为,一种发展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国家,这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在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政治制度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匆忙开放资本市场,结果只能导致灾难。

  《参考消息》:您认为其他国家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些什么?

  雷默:其他国家需要了解的是,如何通过创新和实验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而不能一味引进外资或外国公司,一个国家需要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