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能源安全的潜在威胁: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08:55 中国日报网站

  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重大的潜在威胁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今年4月,一则关于美军即将进驻马六甲海峡的消息顿时扯紧了亚太大国的神经。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这则新闻的大意是,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透露,美军方将制定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根据计划,美国将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

  消息传到东南亚,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表示不会接受美国的提议。中国作为该地区的大国,同样在关注着美国的动向。

  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的安全问题学者卢国学,已连续5年执笔起草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年度报告《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中的“周边安全”部分,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美军真的实现向马六甲海峡派兵,这将成为今年安全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中国将不得不修改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

  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不仅成为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引起了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密切关注。在2003年11月2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时,第一次提到了金融和石油两大国家经济安全概念,他提到了国内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因此,他要求必须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这被国际传媒称为胡锦涛要破解“马六甲困局”。

  马六甲:欲望之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它与其南部的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共同成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也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

  马六甲海峡由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二战后,马六甲海峡归沿岸国家,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约5万多艘,马六甲海峡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美国撒出的驻军口风立即打破了海峡的平静,并得到了新加坡的支持。一个是号称拥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一个是海峡的拥有国之一,而且打的旗号是“反恐”,美军似乎不久后就要顺理成章地接管马六甲的防卫了。

  最先击碎美军美梦的是海峡的另外两个拥有者———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本来要于6月4日至5日在新加坡与部分亚洲国家高层就马六甲海峡局势商讨对策。就在拉氏起程之前,马来西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纳吉作出明确回应,拒绝美国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反恐巡逻,并称这样的建议实际上是否认马来西亚保护马六甲海峡安全的能力。

  印尼外交部也发表声明,表示反对美国在马六甲海峡派驻军队的计划,马六甲海峡的主权属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不允许外来势力派驻军队。

  在马来西亚和印尼明确反对的情况下,本来支持美军进驻的新加坡的态度也在后退。

  美军投石问路的举动遭到抵制之后,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曾放口风要驻军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法戈上将公开否认自己的说法。他称美国没有意图派遣更多的军舰和军队到马六甲海峡。

  6月3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飞往新加坡途中告诉媒体,有关美国计划不顾马六甲海峡附近国家的反对,执意介入该海峡的防御工作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是媒体一贯的误报行为”。“只要马来西亚和印尼反对,美军的计划就难以实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锡镇对本报表示,“新加坡虽然位置重要,但是面积很小,而马六甲海峡的绝大部分为马来西亚和印尼拥有。”

  他分析说,东南亚国家一直极力保持该地区的战略平衡,希望与各大国保持平衡外交,避免让任何一个大国占有压倒性优势。而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战略意义,东南亚国家不会不知道,让美国进来,那么必然引起周边其他大国的紧张,该地区的战略平衡必然会被打破。

  美国的醉翁之意

  安全问题专家卢国学表示,马六甲海峡近年来一直弥漫着海盗与恐怖组织联手制造恐怖事件的阴影,如仅在2001年,在马六甲海峡就发生了600多起海盗劫船事件,经济损失100多亿美元。这是美国进驻的直接原因。

  他说,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来看,马六甲海峡无疑也是美国抢占地缘优势、抑制大国崛起以及掌握世界能源流向的关键水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军积极推行“两洋战略”以图掌握全球16条海上要道(即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多年来志在必得的一个战略要地。

  卢国学将美国的战略意图分析得相当透彻:第一,美国在马六甲海峡立足,迫使俄罗斯海军打消重返越南北部湾基地的想法;第二,马六甲海峡毗邻中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和重要的能源供应航线,马六甲海峡又与台湾海峡、南中国海相距较近,而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就将永远成为中国崛起的“绊脚石”;第三,美军进驻马六甲海峡,将使印度海军难以向太平洋一侧发展;第四,美国在马六甲海峡屯兵,还将迫使日本不得不继续服从于美国。

  中国的“马六甲之痛”

  一位专家用“马六甲之痛”形容中国在马六甲海峡问题上的困境。

  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0年来的发展,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中国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成是中国船只。马六甲海峡已经与中国经济安全息息相关。这个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的海峡,直接扼住东亚国家的能源咽喉。“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的安全怎么得到保障?现有的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是否足以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南开大学全球化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教授对此一直心存疑问。

  他说,过去,在中国对国际资源依赖不多的时代,这样的安全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而今日,国际资源供应的安全却成了中国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

  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海军都布防马六甲,打击海盗是它们最基本的理由。但是,除了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明眼人都知道,它们都是在为防范国际冲突而未雨绸缪。

  一位中国能源专家曾用“不堪一击”来形容马六甲海峡。这样的评价包含了3层含义:第一,目前马六甲海峡处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控制范围之内,印度力量对该海峡也是触手可及;第二,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控制这条海峡;第三,这条海峡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必须控制的16条咽喉水道之一,一旦美国势力介入,任何国家也无可奈何。

  毫不夸张地说,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扼制住了中国的能源通道。对这条水道的过度依赖,给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重大的潜在威胁。

  修建“东方巴拿马运河”?

  “中国要确保石油运输安全,必须寻找一条比马六甲海峡更便捷、更便宜、更安全的石油运输线路,而克拉地峡正是一个重要选择。”张锡镇教授表示。

  克拉地峡是泰国南部的一段狭长地带,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地峡以南约400公里地段均为泰国领土。如果在这里修条运河,那么今后船只就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

  按照初步测算,开凿克拉地峡运河需耗时10年,耗资280亿美元。

  中国能源研究机构曾专门提出了3个解决方案:建立泰国南部沿海“海陆联运陆桥”、建立泛亚洲石油大陆桥和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与综合运输研究所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专门研究。据参加过研究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兴珊博士介绍,这几个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和第二个方案只能解决4000万吨左右原油的运输问题,这与远东国家需从中东进口4亿吨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当有限。

  第三个方案是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一直是“撇开马六甲”设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但泰国政府无力独自承担这项工程。而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三大原油进口国(2003年共进口原油9100万吨),中国的态度一直非常关键。

  中国此前一直对这个工程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对新加坡利益影响太大。一旦中国与泰国、日本等合作修建完成克拉地峡运河工程,必将对新加坡的航运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不过朱兴珊也提醒说:“人们担心马六甲海峡实际上是担心美国卡脖子,但改道泰国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美国在泰国的梭桃邑、乌塔保、曼谷也有驻军。”

  中日韩能否携手寻出路

  日本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田边敏宪对记者表示,在能源问题上,“东盟+3(日中韩)”必须友好地开展合作。

  田边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够建立欧盟,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建立了煤钢共同体。日中两国,视情况可以加上韩国甚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携手建立一个能源共同体。

  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将于6月21日至22日在中国青岛举行。外交部高级官员向本报透露,会议将发表亚洲能源合作的框架文件《青岛倡议》,中国作为能源领域的共同牵头国将重点与日韩外长协商能源合作。

  张锡镇教授表示:“不排除因为能源问题使东亚的大国走到一起的可能性。相互争斗会使大家一起受损,联手合作却会共同受益。”

  他说,中日两国已经为激烈的能源竞争付出了惨重代价。(中国青年报/石洪涛)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