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正式派兵参加驻伊多国部队(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15: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舆论指责小泉首相的行为“擅作主张”和违反宪法

  尽管被舆论指责为“擅作主张”和违反宪法,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依然如愿推动内阁于18日通过了派遣自卫队参加伊拉克多国部队的计划。

  日本政府试图解脱国内及国际舆论对日本海外派兵违反和平宪法的疑虑。政府发言人强调,继续驻扎伊拉克的自卫队今后行动仍将限于“为伊拉克重建提供人道援助”,而不会参与作战任务,但这种承诺难以令人信服。
  上图:小泉纯一郎不顾民间舆论反战呼声,18日推动内阁通过派兵参加驻伊多国部队计划

  自卫队继续留驻伊境

  日本内阁18日的决定早已在外界预料之中。上星期,小泉就向美国总统布什亲口承诺,日本自卫队将在联军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后继续驻扎,并参与根据联合国第1546号决议成立的多国部队。内阁决定只是一项形式化步骤。

  这一决定,将使500多名目前已驻扎在伊拉克南部塞马沃地区的日本自卫队士兵在6月30日之后继续其“人道主义支援”任务,包括净化水质、修建学校等伊拉克重建活动;同时意味着负责从科威特等伊拉克邻国向伊境内运输援建物资的数百名其他军事人员也将继续驻留在这些地区,为驻伊部队提供后勤支持。

  日本政府首席发言人、官房长官细田博之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自卫队未来将“继续执行他们一直以来进行的任务,继续在本国政府指挥下行动,不会参与其它国家军队(在伊)作战行动”。

  事实上,“不参与作战”的承诺,并不完全让人信服。日本国内质疑的声音说:既然参加多国部队,驻伊自卫队的行动就由不得日本政府“自作主张”。联合国决议授权组成美军领导的驻伊多国部队,其任务是协助伊拉克稳定移交权力后的局势,将服从统一指挥。

  借机突破和平宪法

  尽管强调驻伊自卫队的未来使命和角色将“继续”、而非有所转变,但实际上,近一年来,小泉政府抓住美国要求日本支持伊重建的机会,逐步完整、推行对伊派兵计划,并借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所谓“有事法制体系”,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禁止海外用兵的限制。

  这种实质性变化,对于二战后的日本来说,才可谓“意义重大”。

  去年7月,日本在国会强行通过所谓《伊拉克复兴支援特别措施法案》并立即生效,以法律形式为向伊派兵铺平道路,随后把大约550名自卫队军人派往伊拉克所谓“非战斗区域”执行任务。接着又通过一系列举措,从整体上扩大自卫队行使武力的范围与功能,使“有事法制”体系趋于完整,为日本以经济大国身份谋求政治与军事大国地位的前途铺路。

  加入驻伊多国部队,将是二战后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框架之外的多国部队行动,也是二战后日本最大规模及最危险的海外派兵行动。在和平宪法的约束下,二战后的日本一般只参与在已实现停火地区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人道援助与后勤支持。
上图:反战示威者高举标语牌,呼吁日本政府从伊拉克撤回自卫队

  朝野舆论强烈谴责

  小泉急于推动自卫队参与驻伊多国部队的决策遭到日本国内舆论的猛烈抨击。在野党和媒体谴责小泉内阁在作出如此重要的决定前,未曾与国会商讨,也未曾对国民做出解释。《每日新闻》上星期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反对日军参与驻伊多国部队,支持者为33%。

  日本国会中的反对党议员指出,自卫队一旦参加驻伊多国部队,将“身不由己”,可能被要求加入战斗,这就与小泉的“非作战”承诺相悖,也与和平宪法相悖;另外就伊拉克局势而言,出于“自卫”需要,“不行使武力”的规定也不现实。因此,反对党以及部分执政党议员说,如果真要参与驻伊多国部队,就应通过国会修改和平宪法,赋予自卫队真正“自卫”权力,而非由内阁擅自决定。

  面对批评,小泉表示,他将在7月11日国会上院选举前的竞选宣传活动中直接向国民作出解释。

  ·沈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观宇/编制)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