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欧洲建设的里程碑——欧盟宪法草案达成一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0日20:33 新华网

  新华网布鲁塞尔6月19日电(记者冯坚)18日深夜,在这里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经过两天紧张而艰苦的谈判,就欧盟宪法条约草案最终文本达成了一致,从而为第一部欧盟宪法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是欧盟制宪进程启动两年多来的重大成就,是欧盟成员国实现一体化欧洲的“政治意愿”的具体体现,也是欧洲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制宪历经艰难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制宪是欧盟不断扩大的需要,也是实现“大欧洲”梦想的具体步骤。制宪事关欧盟成员国的重要利益和欧洲的前途,所以,从宪法条约草案的起草、修改到欧盟成员国政府间的磋商,这一系列程序都进行得缓慢、艰苦而谨慎,也时常出现激烈的争执和讨价还价。

  2002年2月欧盟制宪筹委会组成后,欧盟各国和欧盟机构的代表经过16个月的磋商推出了宪法条约草案的最初文本。2003年10月初,欧盟政府间会议在罗马拉开帷幕,就一系列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经过8个多月多层次的磋商,各国终于就有效多数表决机制等敏感问题达成了一致。

  根据最初文本,欧盟的集体决策采用“双重多数表决机制”,即通过一项决策要求至少一半成员国投赞成票,而它们必须能够代表至少60%的欧盟人口。达成妥协后的最终文本规定,通过决策需要至少55%的成员国投赞成票,它们还要能代表至少65%的欧盟人口。在最后的谈判中,英国使其他欧盟成员国同意,在税收、社会保障、外交与防务等领域欧盟各国将继续保留否决权,而欧洲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法国和德国也在经济领域内如愿以偿。纵观欧盟制宪过程,虽然成员国利益纷争颇多,但它们最终仍能达成一致,这足以说明建设一体化的欧洲是各国的共识。

  推动欧盟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迅速向前推进,欧盟增强了综合实力,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盟现行体制和机构愈显陈旧,越来越不能适应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在今年5月1日扩大到25国之后,亟待消除体制弊端,调整运行机制,为欧洲建设增加动力。欧洲一体化的深化,给欧盟民众带来了更多实惠,但政治一体化的滞后直接影响到欧盟的效率,民众颇有微词。根据民意测验,民众对欧盟机构的满意率呈下降趋势。在最近举行的新一届欧洲议会选举中,投票率创历史新低,选举结果反映了欧盟民众对执政党普遍不满意的倾向,“欧洲怀疑论”也有所抬头,这一切再次给欧盟领导人敲响警钟。

  如何提高欧盟机构的效率,挽回欧盟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已成为欧盟领导人优先关注的问题,而欧盟制宪正是赢取民心的重要机遇。在制宪问题上取得突破,有助于重新唤起民众对欧洲建设的热情,也有助于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注入动力。

  意义十分重大

  欧盟在制宪问题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全面的法律基础。首先,欧盟宪法将为欧洲政治一体化奠定基础。欧盟以往制定的条约和法律、法规至今已多达10万多页,不仅庞杂,而且不够系统和完备,其中许多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经济高度一体化、政治联盟亟待发展的需要。欧盟宪法条约草案将在汇聚以往条约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部系统、完整和全面的宪法,为一个“政治的欧洲”提供现实的法律架构。

  其二,宪法将赋予欧盟机构更多权力,使欧盟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根据宪法条约草案,成员国的主权将进一步向欧盟层面转移,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等欧盟三大机构将拥有更大的权限,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体现欧盟民众的整体利益。今后,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共同决策的领域将多达30个,这说明欧盟将更多地发出“一个声音”。随着欧盟整体力量的加强,欧盟的国际地位将逐步提高,并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三,宪法有助于增强欧洲民众的凝聚力。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欧盟继续扩大已成为其既定方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国家相继入盟,欧盟内部发展不平衡已在预料之中。因此,宪法将为成员国在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可以进一步加深欧洲民众对“欧洲特性”的认同感,增强欧盟内部的凝聚力。

  无疑,欧盟在制宪问题上的突破为欧洲政治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欧盟领导人就宪法条约草案最终文本达成一致成为欧洲建设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