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系数测算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2日11:02 新华网

  政府、企业、务工者,在阿富汗遭袭事件发生后,从他们各自角度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测算出当前中国人的海外安全系数.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白涛报道 “我不知道这件事”。

  面对记者有关对最近中铁十四局筑路民工在阿富汗遭遇恐怖袭击事件作何感想的问题
全新点点通免费发短信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2004车展大饱眼福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一位中铁十七局承建工地上的民工显得有些茫然。民工:只要有钱赚

  这位姓张的民工告诉记者,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很少接触报纸和电视。不过他告诉记者,他有很多工友都去了国外,美国、日本、加拿大的都有,在国外,听说每个月的工资能拿到2万多元,但在这里,每个月只能拿到1000多元(包括奖金在内)。

  “如果在国外,每月能赚2万或者更多的钱,但是不安全,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在国内每个月能拿2000元,但是很安全,你会……”?还未等记者把话说完,他就抢着说:“不用说,那我肯定是会去国外的!到国外一个月就能赚到那么多的钱,谁不愿意去呢?谁的家里没有老小的,谁不想让老婆孩子过得更好些呢?”

  老张目前所在的施工工地是中铁十七局承建的地铁5号线北苑北段工地,他给记者讲了自己对“安全防范”的看法:“戴安全帽、穿安全衣、每天集体上班,下班时集体回去;干活听段长的;老板每个月不欠我钱,就可以;另外,老板也给我们买了保险,如果患了感冒,打针有优惠;所以,没有什么安全问题,我们很安全。”

  老张告诉记者,打工就打工,他们的目的很单纯:“只要有利,我们就干!只要有钱赚,出国不安全,我也会去!恐怖袭击?突发事件?不考虑那么多!”如果那11位遇难的民工还活着的话,也会和他一样想吗?项目公司:安全措施各不相同

  近年来,由于中国在海外的工作人员屡屡遭到不同的袭击,作为中国的海外项目公司来说,对于这些人员的安全问题,都采取怎样的安全防范措施呢?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的何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派出劳务是由国家经贸部直接负责的,后来,经贸部对外劳务输出权下放,很多单位都具有了对外经营权和劳务输出权,都可独自承接国外的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每个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政策都不一样,输出国家的安全状况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也不同。”

  据何先生回忆,他曾于2002年跟随国内一家项目公司到阿尔及利亚工作。“当时,我们是到阿尔及利亚做一个水坝的项目工程,我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阿尔及利亚属于恐怖活动的多发国家,而且,在国际上,对于恐怖活动多发国家是有专门的安全保卫政策和法定措施的,所以,阿尔及利亚政府对我们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例如,我们出门工作(离开工地,到外面采购材料和用品时),都有阿尔及利亚宪兵跟随。一般是给我们配备五六个,而且都荷枪实弹。”业内人士:政策存在“真空”地带

  记者注意到,在阿富汗中国筑路工人遇袭后,中国有关部门行动迅速,整个应急系统运转良好。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却表示:“阿富汗事件,使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海外工程项目在安全问题方面,目前在政策上还存在‘真空’地带,尤其是在预警机制方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在参与国际合作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重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中国参与国际重大援建项目的增多,风险基数也在加大,这是造成近来针对中国人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及造成伤亡人数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现象,这位专业人士建议:“应该认真评估不同地区、国家的风险指数,了解其风险状态,为参与该地区或国家的有关活动提供风险依据;中国公司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竟标时,应该考虑提高安全成本,以便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他还建议:“在海外的中国公司也应该加强与驻在国政府的合作,争取分摊一些安全成本,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要求提供正规军保护;与此同时,国家应该成立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海外中国人的安全问题,为在国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提供安全指导。”

  李伟最后认为,发生在阿富汗的中国工程人员遭袭事件为中国人的海外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不会遭遇恐怖袭击的传统观念必须改变,在新形势下,应该树立全新的安全观,惟有这样,中国在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才不会有更多的缺失。(责任编辑:)

  /图片:(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三轮六方会谈
大学生非法传销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伊征兵中心遭袭击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