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国武官看中英军演,四次联合演习意味深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5日11:29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6月20日,青岛黄海海域,我北海舰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像往日一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急速行进着。这一次,这艘“明星战舰”是在同英国军舰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哈尔滨”号,近两年因不断与外军“切磋技艺”而被人熟知。这一次,它又创新纪录:指挥中英两国海军的首次联合演习;首次允许15国驻华武官登上中国军舰观摩演习。有人说,它反映的正是中国“海上外交”的火热场面。
·联合演习精彩纷呈 这次演习是在20日上午进行的。参加演习的舰只除了“哈尔滨”号,还有我北海舰队的“洪泽湖”号远洋补给舰,以及访问青岛的英国“埃克塞特”号导弹驱逐舰和“灰色漂泊者”号补给舰。演习分3个阶段:舰艇编队通信演练,舰艇编队运动演练和海上联合搜救演练。9时,中英海军4艘军舰共同组成战斗编队,驶向演习海域,拉开了中英海军首次联合军演的序幕。 老天好似故意考验两国水兵,舰艇编队离港不久,军舰便开始摇晃。我参演官兵告诉记者,受风暴影响,预计演习时海上风力可达6—7级。上午10时,演练正式开始,主要是通过灯光、旗语和高频通信进行联络。这时,海面能见度很低,而且旗绳在风中相互缠绕,要想快速将带有国际通用标志的各色信号旗升至规定位置,对双方官兵都是个考验。但两国官兵还是顺利地完成了规定动作。 大约1个小时后,舰艇编队运动演练开始。英国“埃克塞特”号和我“哈尔滨”号先后进行了队形变换演练。 又过了将近一个小时,“压轴戏”———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开始。担任指挥舰的“哈尔滨”号突然接到求救信号:扮演遇难商船的“洪泽湖”号“遇难”,请求救援!中英参演舰艇立即组成了搜索队形。10分钟后,“哈尔滨”号报告:发现目标!英方直升机立即起飞,前往吊运伤员;我方直升机随后起飞,向“遇难船”运送抢险器材和技术人员……双方飞行员靠着出色的技术,成功地降落在对方军舰上后又返回。至此,联合演习顺利结束。不久,英国海军编队结束对中国的访问,驶离中国海域前往韩国。 这两艘英国军舰是6月17日到达青岛的。此前,两舰先后访问了香港和上海。 ·15国武官登上我舰 6月19日下午,记者登上了英国“埃克塞特”号和“灰色漂泊者”号参观。据英军新闻官介绍,“埃克塞特”号1980年服役,1982年参加了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曾击落3架阿根廷战机。另外,它还参加过海湾战争。 中方舰艇“哈尔滨”号出访过8国9港,被中央军委授予“海上先锋舰”的荣誉称号。“洪泽湖”号则曾参与闻名的“舰艇编队环球航行访问”活动,创写过一次远航海上伴随补给20次的辉煌纪录。它们都参加了今年3月中法海军首次联合演习。 不过,这些情况对在“哈尔滨”号上观摩演习的那些外国驻华武官来说并不新奇。据介绍,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15个国家。这些人可不是来看热闹的。在登上“哈尔滨”号前,他们早早地换上了在正式场合才穿的军服。这可是中国首次邀请外国武官随中方参演军舰观摩演习。 ·四次联合演习意味深长 2003年10月22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军在东海演习,开创了中国海军和外军举行联合演习的先例。2003年11月14日,中印海军首次举行具有相当规模的联合演习。2004年3月16日,中法海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与西方国家举行军演。中法海军演习是目前中国与外国海军进行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演习,涉及远洋补给课目,标志着中国海军与外国海军的联合演练从近海向中远海发展。这次中英海军演习,拿英国舰队指挥官的话说,“它标志着两国两军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得到加强”。 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先后与4个国家的海军成功地举行了联合演习,而且都是“首次”。人们注意到,这4次中外海军联合演习,与西方国家的许多联合演习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中外海军联合军演从来没有设置假想敌,显示了双方倡导和平、重在交流的宗旨。 专家指出,我国与其他国家海军进行的四次联合演习,实际上也是我国军事外交日益活跃的一个体现。一年多来,我国军事外交中出现了许多个“第一”:中国军队第一次参加多边联合军事演习;第一次邀请外军观摩实战军事演习;第一次对外军舰艇开放湛江军港;中国最大的训练基地首次对外开放;中国军队观察员观摩他国军演;第一次派出女军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的军事外交在不断地向前突破。 专家指出,我国军事外交不断创新,反映的是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军事外交必将有更多的突破。正如此次中英海军举行联合演习期间,一名中国海军官员所说,外国驻华武官在中方舰上观摩联合演习,看到的将是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军事外交新思路、新观念。(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06月21日第十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