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片《华氏9·11》让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8日08:37 新华网 | |||||||||
《华氏9·11》之所以同时引起了如此巨大的赞誉和诋毁,全在于该片揭露了布什家族与本·拉丹家族之间不同寻常的政治和金融关系。片中称,在那次恐怖袭击前,恐怖大亨本·拉丹的不少亲信已经潜入美国,而布什明明知道这些情况,却故意放过这些“基地”分子;在“9·11”事件之后,布什甚至亲自签署命令,允许拉丹家族在美国的24名成员乘坐一架沙特私人飞机逃离美国。摩尔揭露,小布什的父亲与拉丹的父亲是生意伙伴。
对于该片所披露内幕的真实性和推理的合理性,外界一直存有争议。26日,前白宫反恐顾问、对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持批评态度的理查德·克拉克在美国图书馆联合会年会上也提到了这部刚上映的影片。 克拉克指出,关于“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允许沙特公民和本·拉丹亲属离开美国一事,他个人认为,沙特政府撤侨的做法是“合理”的,可以避免沙特公民受到类似二战时在美日裔居民的不公正待遇。同时,就他所知,在准许沙特侨民离境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对这些人都进行过甄别,确认其中没有危险人物,也没人知道本·拉丹的下落。 克拉克说,导演把这件事作为影片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一个错误。不过,对摩尔的其它很多观点,克拉克都表示赞同。 此外,《华氏9·11》还指责布什政府通过散布恐怖情绪和假情报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并蓄意挑起了伊拉克战争。美国《新闻周刊》评价说,迈克尔·摩尔的这部影片非常有趣,它将各个单独的事件以别具匠心的方式串在一起———绝大多数的大众传媒都不敢采取这样的方式———明确指出“谁从伊拉克战争中获益了”、“谁在伊拉克作战”这样的问题。 在影片中,摩尔跟随两名海军征兵官员来到密歇根州弗林特市最贫穷的一个地区。这里是摩尔的故乡,失业率达到10%,如果算上所有失业一年以上的人数,失业率则接近50%。影片显示这两名征兵官员为了劝说人们入伍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磨破了嘴皮子。摩尔在影片另一处指出在美国国会成员中只有一个人的儿子在伊拉克服役。在接下来的一个场景里,摩尔还亲自跑到国会山去劝说那里的议员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伊拉克前线,不过没人买他的账。 摩尔在电影里访问了一位居住在弗林特市的母亲,她的儿子死在伊拉克一次直升机坠毁事件中。这位母亲说她爱自己的国家,她每天早上都抗着国旗出门,来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并且她向来小心翼翼绝不让国旗旗帜碰到地上。在她儿子寄回家的最后一封信里,他说自己队伍里的每一名士兵都在为他们迟迟不能回国感到奇怪。他还在信里说这些士兵都希望能通过大选的形式,把“那个傻瓜”赶出白宫。这位母亲在影片结尾处说,如果布什是“战争的总统”,那么“我就是战争之母”。 一名在影片中露面的陆军下士也出现在电影首映式上。他在影片中表示,他宁愿遭受牢狱之灾,也不愿意再回伊拉克作战。在影片中身着军装作出上述声明可能会让这名下士惹上官司,不过他说:“为了这身军装我到地狱去走过了一趟。我愿意为了我的国家作战、杀戮,我也已经为了我的国家杀过人了,但是下一次最好给我更好的理由(让我杀人)。” 摩尔的电影中还包括一些前线士兵的对话。一位士兵说他们冲锋时用耳机里的摇滚音乐为自己鼓劲。另一位面孔稚嫩的年轻士兵说:“这比电子游戏暴力多了,这比你所能想象的要可怕得多。”还有一名士兵说,当他看着“被炸掉鼻子的小女孩们、抱着自己妻子尸体的丈夫们”,他会想“天啊,我们在干什么?”(新闻晨报)(来源:新闻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