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失事潜艇救援:上演在大洋深处的脱险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08:14 解放军报

  李杰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艘秘鲁潜艇在同美海军进行演习准备时与一艘日本渔船相撞。22名水兵跟着潜艇沉到33米深的海底。在危急关头,艇内水兵呼出肺里所有空气,把自己当作鱼雷一样从鱼雷管中弹了出去。到达海面时,除一个人出现脑出血外,其他人都安全脱险。

天堂II初章 战乱魅影 中国互联网络调查问卷
新浪免费邮箱升到30兆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由于失事潜艇所处的地方在浅水海域,水兵们比较幸运,他们可以选择自救而不是只有等待。

  最早的艇员自救法是始于1928年的减压脱险法。当时,艇员穿戴脱险装具,通过鱼雷发射管、指挥室或专为脱险设计的围栏脱离潜艇。从鱼雷发射管离艇时,艇员先将发射管后盖打开,把随身携带的橡皮救生筏和救生浮标送进管里,然后关上后盖往管内注入海水和压缩空气,直到管内压力与外面海水持平。这时,艇员通过鱼雷管离开潜艇,对照脱险用的减压表沿着救生浮标绳逐站减压,一直上升到海面。艇员也可穿上特制救生衣,匀速上浮(否则会导致减压病)。从理论上说,减压脱险法的脱险深度为100~200米,而实际成功的记录是60米。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可靠的装具,艇员也要训练有素。

  1962年,英国海军率先采用了自由漂浮法。这种方法听来很简单,是由艇员在不带呼吸器的状况下经调压舱增压后离艇,保持持续呼气状态自由上浮到海面。上浮速度略慢于气泡上升的速度。这个方法创造的纪录是68米。而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则是快速上浮法。穿戴充气罩式服装的艇员先在艇上快速加压,然后离艇快速上浮至海面,速度可达150米/秒,脱险深度达183米。由于安全简便,快速上浮法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自救脱险机动灵活,可随时实施,且费用较低。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水压,它的脱险深度一般不能超过180米。而且在脱险过程中,艇员还容易受到两大威胁:寒冷和海洋生物的攻击。

  1939年5月,美国潜艇“斯阔露丝”号沉没于水深73米处。迅速赶来的救生船放下救生钟,成功地营救了幸存的33名艇员。

  如果潜艇在180米至潜艇极限深度的地方出现事故,基本上艇员自救就无望了。这时能做的就是等待援救。自从1939年美国首次用救生钟成功救出“斯阔露丝”号艇员后,救生钟就一直作为潜艇救生工具沿用至今。

  看外形,救生钟的确有点像口大钟。它是一个可承受内、外压的圆柱状舱室,分为上下两个舱。上舱室是救生舱,内部通信、照明、水下电视和操纵装置一应俱全,可用于控制救生钟和运载潜艇艇员。下舱室为通道,底部有与潜艇救生平台连接的对口裙。

  救生钟自身没有动力。实施援潜救生时,它由救生船运送到出事地点,并由船上的绞车吊放到失事潜艇的升降口处与潜艇对接。当救生钟的救生平台对口与潜艇的脱险围栏口对准时,双方打开盖子,脱险人员就可以上到救生钟内了。这种方式被形象地称为干救。此外还有一种方式叫湿救,即救生钟不与潜艇对接,艇员穿戴脱险装具从脱险通道离艇后,再进入救生钟。

  目前救生钟一次可营救6~8名艇员。美国有两部设备试验深度达到了387米。它们的上端用脐带与母船相连,通过脐带保持与母船的通信联络并供应空气和电力。下部几条下牵缆与潜艇舱盖相接。在水深较浅时由潜水员协助将下牵缆与潜艇连接,水较深时则由下牵缆端吊着的遥控机器人代替潜水员。一些国家还研制了可移动式救生钟,钟上装有水平和垂直推进器以及机械手装置。当它吊放入水中后,钟内的操纵人员能操纵推进装置和机械手与失事潜艇的救生对口连接,或潜航至失事潜艇附近接纳出艇艇员。

  1981年,一艘C-178潜艇被捕鱼冷藏船撞破后沉底。艇艏有36名海员。离潜艇不远的一艘“细鳞鱼”号救生艇由此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艇员们从鱼雷发射器中爬出来,潜水员在水下又把他们转移到救生艇上。

  在救生原理上,深海救生艇与救生钟基本相似。它也由几个舱构成,分别是前面的操纵员舱和中、后的被救人员舱。在其中舱下部,有与失事潜艇救生平台的对口相接的对口裙。当救生船把深海救生艇放入海中后,操纵员控制救生艇进行搜索,找到潜艇后与之对接,从而实现营救。

  与几乎没有自航能力的救生钟比,深海救生艇更为灵活,而且施救深度更深。它可以由人工操纵在水下航行,做出上下、左右、纵倾等动作以调整位置,或者悬停在水中。艇上的声呐和水听器能发现近距离的水中物体,能测定失事潜艇的方向并导向目标,也可在返航时测定母船的方位并导向母船。较先进的深潜救生器还装有机械手和电视摄像装置,能自动完成舱外修复和潜艇上的障碍物的清除。目前,美国的DSRV-2救生艇工作深度可达1500米,一次营救24名艇员。英国的LR-5救生艇工作深度可达475米,每次营救10名艇员。

  然而作为救援工具来说,深海救生艇的数目十分有限。目前世界上只有9个国家的海军有此装备。因此不管本国有无深潜救生装置,不少国家间签署了提供潜艇救生帮助的双边协议。另外救生装置也有一定的寿命,现有装置大多到21世纪初就接近了退役期限。如英国LR-5的退役期是2003年,意大利的MSM1是2005年。因此许多国家都着手在进行新一代潜艇救生装置的研究。最近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就与英国、法国和挪威3国签署了一份合同,将为北约研制一种新型潜艇救生系统。按照设想,这种长约10米的新型救生潜艇可在72小时内到达全球任何海域,搭载3名成员接近沉没潜艇。潜艇救生技术正朝更快、更深、更有效的方向发展。(中国国防报2004年06月29日第3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土耳其人质遭绑架
北约峰会28日开幕
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
财政部审计署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