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谁让高考“状元”变了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4日11:57 沈阳晚报

  随着高考分数的揭晓,一些地方又兴起一股炒“状元”之风。媒体、商家和学校都盯上了当地的高考“状元”,从“状元”的学习方法到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连“状元”们喜欢的颜色、爱吃的菜等等事无巨细无一不成为报道、追捧的内容。庆功宴、高额奖金、企业形象“大使”、网上对话活动等也纷至沓来。一次文化知识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就变成了英雄、名人,大量时间和精力被迫用于社会活动,使得本该继续努力学习知识的年轻学生不知所措。面对这种现象,不少师生、家长呼吁:还“状元”们平静的生活!

IGame开张!火速领奖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你的放心邮于我的用心 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炒作高考“状元”,表面上看是在宣传优秀考生,其实是在替某些学校鼓吹教学成绩,为招徕生源、提高“择校费”做铺垫。在有些地方,学校一产生高考“状元”,择校费立马上涨。重庆渝中区某中学由于多次出现高考“状元”,“择校费”已上涨到4万元每人(起步价),然后按低于分数线每10分加收5000元计价,而重庆市2003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才8093元。

  企业的推波助澜也主要是基于商业目的,无非是借高考“状元”的社会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多一份力量,有的企业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河南去年就发生过一家口服保健品厂许以重金企图诱使某市一位“状元”作虚假宣传的事件。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企业提供的这种金钱、物质的诱惑,对他的成长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否会“捧杀”一个优秀学生?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媒体炒作高考“状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唯分数论”版本的升级。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将考取高分者得奖等等情况当作特大新闻,兴师动众大做特做文章,固然能起到吸引读者、扩大媒体影响的效果,但不应忘记,新闻媒体负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一味炒作高考“状元”,为“唯分数论”推波助澜,必然会弱化道德品质的价值,有违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同时会给社会造成应试教育方式好的印象,不利于向素质教育转变。

  学校、商家、媒体炒作高考“状元”,都不是为了几个“状元”,而是各有其目的,其中的商业味道早已超过对知识的尊崇,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此,“状元”及其家长们应保持警觉和良好的心态,勿为一时的风光所迷惑以至于断送了“状元”们的前程。杨枫黄豁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行政许可法7月实施
盖茨第9次访华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我国禁产焦油超标香烟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