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专评:别太看重“入市”,冷静下来做成本收益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07日09:00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近来,“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其热度大有与前几年“申奥”和“入世”比肩的势头。毕竟,实行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却仍不被美国和欧盟等地的西方主要国家认可,实在让人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也伤了不少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是,在这股“入市”的热浪中,很少有人冷静下来,做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这一切努力,值得不值得?

IGame开张!火速领奖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你的放心邮于我的用心 查博士送你去雅典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对遭受到欧美反倾销调查的中国企业来说,“市场经济地位”这顶帽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倾销”,是指某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所以打反倾销官司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确定“正常价值”。一般而言,产品的“正常价值”即为该种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上的售价。

  但由于欧美等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便一直采用第三国的生产成本来评估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从而造成欧美等国在处理与中国有关的反倾销调查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在中国的入世谈判中,双方曾达成了妥协:欧美将在15年的过渡期后,正式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此期间,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中国企业为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必须“证明”自己产品的出口价格确实体现了正的生产成本。对许多企业而言,申请过程并不容易,且费时良久。因此,如果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是一件一劳永逸的好事。

  可惜好事总是多磨。尽管中国政府大力游说,欧盟在刚刚公布的初步评估报告中,仍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说“不”。正如许多分析人士所言,这份评估报告置中国的实际情况于不顾,过于苛刻求全。我们也的确有理由不满,但在不满之余,我们也不妨听听欧盟贸易发言人冈萨雷斯小姐的辩护之词。

  冈萨雷斯的辩护集中在三点:其一,反倾销并不影响中欧贸易的大局。2003年,只有价值0.5%的中国对欧出口商品受到了反倾销的影响,这在中欧双边贸易中“仅占一小部分”。这一论点也似乎得到了中国商务部报告的印证。据报道,去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59起,涉案金额约22亿美元,虽然创下了历年最高,但也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0.5%。

  其二,即使欧盟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从此就可以不受欧盟反倾销措施的制约了。去年,欧盟新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一共有8起,其中涉及中国的有3起,其余5起均涉及到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和沙特等被欧盟认可享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其三,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作出的整体评判,而只是涉及到贸易救济调查时对公司的成本和价格进行核算时的判断标准罢了。冈萨雷斯“苦恼”地表示,如果这个名字不叫“市场经济地位”,是绝对不会有人感兴趣的。

  当然,冈萨雷斯之说,不无为欧盟辩护和“减压”之意,但也确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还有专家分析说,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并非全是有利无弊。按照美国的贸易救济法规,一旦美国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么,美国就既可以对中国企业提起反倾销控诉,又可以提起反补贴控诉。而从美国对已有的反补贴案件的调查看,中国产品要想在反补贴调查中获胜,比反倾销还要难。

  不管怎样,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全球展开密集的游说攻势,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且不说新西兰、新加坡、吉尔吉斯斯坦、南非等国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对欧美有多大的影响,我们不要忘记:外交是世界上最为功利的东西,“有求于人”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如果中国太过注重,甚至过分渲染这个只影响到贸易总额0.5%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的高度,就难免会使别人将这个问题作为一张牌来打,将主动权完全交到别国手里。要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美国和欧盟对中国提出的要价便有很大的差异。

  俄罗斯曾同样与中国名列“市场转型国家”之列,但在“9·11”之后因其积极靠拢西方而先后被美国和欧盟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性问题”或是纯经济问题。因此,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更要懂得少安毋躁的道理。(来源:《环球时报》/田雪琪2004年07月02日第十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中法文化年精彩纷呈
2003年审计报告
马龙-白兰度病逝
建华企业家课堂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全国治理超限超载行动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青少年教育 网络妈妈
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