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韩国迁都果真能举重若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03:53 中国青年报 | |||||||||
迁移行政首都是卢武铉竞选总统的重要主张,随后被列入新政府12大国政课题。2003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表决通过了《新行政首都特别法》。但是,随后韩国朝野忙于4月15日的国会选举,除了都想吸引忠清地区的选票外,无人真正关心迁都计划。如今,国会选举已经尘埃落定,总统弹劾案也被驳回,迁都之事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7月5日,韩国政府公布了候选地的得分,忠清南道的燕歧—公州脱颖而出。迁都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反对迁都的力量这才如梦初醒。首都圈、大国家党和其他地区的国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迁都运动
以往提到迁都,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汉城距离朝鲜太近,处于其炮火射程之内,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迁都是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但是,在南北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所谓安全的因素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一构想产生的背景主要有3点: 第一,韩国的发展过度集中于包括汉城、仁川、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区区11.8%的国土上生活着46.3%的人口,国家机关、政党总部、名牌大学、大企业总部均盘踞于此。不少人感叹:韩国与其说是大韩民国,还不如说是“汉城共和国”。汉城像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一样,患上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大城市病”。为了控制首都圈的规模,韩国历届政府都曾采取措施,试图遏制首都圈快速膨胀的势头,但并没有奏效。本届政府痛下决心,决定迁移行政首都,力图从根本上缓解首都圈的压力。 第二,韩国自经济起飞以来,紧盯美国和日本,这甚至形成了韩国人独有的思维定式:凡事均要向美日看齐。韩国也正是在这两个“榜样”力量的激励下,依托美日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韩国要从目前的人均GDP约1万美元提高到两万美元,必须寻找新的依托和增长点,而崛起的中国无疑将为韩国提供难得的机遇。不少韩国人已经把目光投向中国。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韩国政府将新的行政首都选在“西部”,对于繁荣“欠发达的西部”、加强中韩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韩国的经济实力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要扣除驻韩美军重新部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迁都主张的提出与卢武铉总统的政治主张和发展理念密切相关,是韩国“进步力量”与“保守力量”分野的重要体现。卢武铉代表的是韩国社会要求改革、要求打破旧秩序的进步力量,代表的主要是社会中下层的声音,求变而不是求稳。与经济增长相比,他更强调分配,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强调地区的均衡发展。西部的忠清南北道和全罗南北道在经济发展中落后于东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本届政府关注的焦点,而迁都正是政府所可以采取的最有魄力的“大手笔”。行政首都的迁移,也可能是本届政府要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纠正韩国政企关系的“铩手锏”。而在保守人士看来,卢武铉提出如此激进的主张,是要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自动地调节人流和物流,是对经济秩序的严重干预,可能对汉城的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尽管韩国政府已经列出了迁移行政首都的时间表,但其前景并不明朗。按照时间表,韩国政府将于下月确定最终候选地区,2007年动工建设,2012年至2030年形成规模城市。但是,政府的规划似乎过于远大:如果不再出现诸如弹劾等突发事件,本届政府将于2008年初卸任,而2007年正是下届总统选举年,其中的变数很多,该计划能否顺利推行还很难预料。撇开经济成本不谈,花26年的时间,从目前已经拥有2100万人口的首都圈迁出50万人口,对于缓解目前的压力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人为地铲除汉城的“顶端优势”,能否换来地方的发展?这些都还难以预料。 再者,“和平繁荣政策”是卢武铉政府关于改善南北关系的重要主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加深。如果南北之间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实现统一或建立某种共同体,南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将大举向北方流动,汉城的压力自然能得到缓解。在如此浩荡的大潮即将来临之时,为何要人为地在相反方向开掘一股涓涓细流?韩国政府如何协调迁都与南北统一进程?箭在弦上,发还是不发?韩国的政治家们再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