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从华农大的两个实例看高校成果转化应用过程 特殊的优势与弱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08:41 南方日报

  编者的话

  高校本应该是知识产权的富矿。而广东虽然专利申请连续九年居全国第一,其中高校所占的比例却低得可怜,仅为总数的1.2%。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过去不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因此专利不如论文有价值。

<十面埋伏>拍摄大揭密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你的放心邮于我的用心 查博士送你去雅典

  近两年,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但高校在这一工作上,有着一些特殊的优势与弱势。华南农业大学在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与遇到的问题是较有代表性的。该校打起的这一场知识产权维权官司,值得关注。

  专利侵权实例

  “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制剂”专利被私自利用

  企业侵权,遭遇索赔

  1 案由

  专利被私自利用

  被迫起诉侵权企业

  农业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一直以来都是最难以制止和控制的。昨天,我们从华南农业大学独家了解到,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了该校第一宗起诉企业侵犯其专利知识产权的案件。状告某上市公司私自利用华农大的专利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在全国销售。因此,该校要求被告除停止侵权外,还要销毁生产模具和产品,并赔偿200万元经济损失。

  本次侵权案涉及的专利产品为“印楝素混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案”。这是一种印楝素与阿维菌素混配乳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由华南农业大学经过长期研究发明,所配制的新型杀虫剂低毒、高效,对人畜安全,害虫难以产生抗药性。该技术产品已经在2002年11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

  据华农大科研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人们长期使用某一类型的杀虫剂,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致使杀虫剂的化学用药量急剧增加,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污染环境。为此,华农大以赵善欢院士对杀虫植物长期的研究为基础,加强研发有关应用性技术,特别是关于印楝素的开发。它用植物成分——印楝素混配杀虫剂,来克服害虫的抗药性,提高杀虫剂的施用效果,尤其适用防治已产生严重抗药性的各类害虫,因此该发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印楝素农药开发方面,华农大所申请的专利占全国60%左右。该领域学科带头人徐汉虹等教授一共申请了发明专利58项,获授权5项。其专利“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制剂”不久前获广东省专利金奖。

  然而华农大发现,西南某上市公司从2002年6月起就私自利用该专利的方法生产出生物杀虫剂,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从中获得了可观的利益。该公司生产能力可观,经销商遍布全国。据专家统计,该公司从中获得的利润率超过300%。华农大认为这严重地干扰了该校专利技术的实施,给专利权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校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并获得了中院的受理。

  2 说法

  华农大科研处:

  不再对侵权现象一味宽容

  2002年,华农大为保护学校知识产权,组织全校教师和研究生签订“遵守《华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承诺书”的活动,引起了校内的风波与社会的关注。本报曾作过专题报道。

  时隔两年,我们再来采访时发现,在承诺书上签约已成为该校新教工、研究生报到的常规手续。除此之外,该校在近两年中,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超越过去十几年的成绩。该校专利申请平稳上升,从2002年到今年6月底,其专利申请超过100项,另外一共注册商标88个,水稻品种“Y华农A”是我省第一个获国家授权的植物新品种。

  华农大除了鼓励教职员申请知识产权外,也积极推动其成果的开发利用,已授权专利的转化率超过了50%。

  一般来说,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往往由于经营不善、经验不足或监管不严,成果转化后企业违约和校内员工私自转化的两个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华农大也遇到同样的情况。

  有的研究生或退休教师将课题组成果在外规模转化,这实际上侵害了学校和发明人的权益。另外,曾经还有教职工私下与企业合作,结果转化失败却使学校背上赔偿的负担。

  学校遇到要了技术不付费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即使是事先签了合同、协议,对方也往往是付了头一两次费,掌握了技术就赖账了。茶叶专业的王教授向我们反映,教师们对于这种情况已经是习以为常,文人不好意思也没有什么有力的手段去追讨,只得当作是为经济建设“奉献”了。他认为,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观念落后,即没有把智力劳动和知识产权当作是有价的,以为高校与科研院所都应该无偿地贡献技术。

  华农大科研处领导告诉我们,学校如今不再对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一味宽容、不了了之,而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成果转化实例

  荔枝保鲜技术使内销增值20%—30%,出口增值30%—50%

  校企合作,企业赚了

  荔枝保鲜成为世界性难题,我国许多荔枝产地的政府将它当作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招标。然而,近年尤其是今年这不再是什么难题了。我省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让越来越多的荔枝漂洋过海,历时30—40天仍能保持皮艳味美地亮相于欧美的超市。它们靠什么仙方脱胎换骨?

  我们走访了设在华农大的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今年,这个实验室教授所指导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出口近300吨荔枝销到欧美,其上市价为每公斤66至130元人民币。

  早在50年代初期,我国最权威的荔枝专家李沛文教授就开始琢磨荔枝保鲜技术。经过半个世纪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近10年来,陈维信与季作梁、苏美霞等教授对于果蔬保鲜的系列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产地试验,逐渐有了从采前管理、采后处理到冷冻流通的一整套综合技术,而且涉及到植物学、化学、生物等多学科。这些研究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6项国家专利授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而且,这一研究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这是我国在果蔬保鲜领域所获最高的奖励。

  科研成果的独创和市场的需求体现了成果的真正价值。1998年,在广州市科委向全国招标的“荔枝贮运保鲜工程技术与开发”项目上,华农大以其厚积薄发的成就一举中标。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还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三方联合投资800万元,建设了这个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随后,华农大与从化、茂名、东莞、深圳等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使这一技术成果走上产业化的通途。

  我们在实验室采访时,一一品尝到了特别有“耐性”的荔枝:有常温下放了7天的糯米糍,颜色红艳,味道香甜;而在低温下放了30多天的妃子笑,果皮红绿相映,光鲜如初,果肉爽甜滑嫩,甘美如饴。总之,看不出也尝不出放置了那么长时间。

  据了解,在荔枝最大产地从化,华隆果菜保鲜公司在华农大技术指导下,建成了冷库和荔枝采后处理生产线,一年可处理上千吨荔枝,其中100多吨岭南佳果亮相于欧美的超市,给地方经济、农民收入带来实际利益,而且这一技术和设备还向蔬菜保鲜扩展。

  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不仅使荔枝受益,还造福于香蕉、蔬菜。华农大与广州大唐实业公司、番禺绿色科技公司、深圳西丽果场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了科研成果在生产上转化的基地和网络,大大提高了我国南方果蔬保鲜水平和商品竞争力。

  2001—2003年,荔枝贮运保鲜的专利技术与企业合作,进行了1900吨荔枝、11000多吨香蕉和19500多吨蔬菜的贮运保鲜营销,北运和出口欧美、加拿大和东南亚市场。该项技术使内销果蔬保鲜增值20%—30%,出口增值30%—50%,新增利润6564万元,新增利税174万元,创收外汇1002万美元,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赵丽娅 李颖 通讯员 王忠

  图:

  简仁山 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暴雨考验北京交通
2003年审计报告
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
2004高考录取结果查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激战 亚洲杯
凤凰卫视中华小姐大赛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