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石油政策:见缝插针夺资源减少风险(1)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18:51 瞭望东方周刊 | |||||||||
日本石油政策:见缝插针夺资源减少风险 过分依赖中东石油风险太大,开拓新的渠道已成为日本的国策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陈言、实习记者章原/上海报道 3月上旬在上海召开的第八届东北亚天然气和管道国际大会上,说话最多的是日本外务省经
与大多数搞石油的日本专家不同,片山没有留阿拉伯式的胡子,脸刮得光光的,头发稀疏了一些,显得脑门也是亮亮的,看上去很精明。 “你也认识堂之上君?他接替了我的工作,现在北京,在日本大使馆当参赞。”知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认识他的部下后,片山更加热情了起来。 到中午吃饭时,日本能源研究所、东芝、新日铁、东京电力等日本专家、厂家的人聚集在一张桌子上,但这里却看不到外交官片山先生。片山依然很忙,他在和韩国、俄国、美国的业内人士用英语交谈,当然他也时时用中文和中国的与会者交流。 记者把会场看遍了,发现这里就片山一个外交官。如今,石油天然气的会实在是多,能够这样热心地与会、这么细心地收集能源信息的外交官,真不多见。 日本石油90%依靠中东,从安全上看,日本最大的国策就是摆脱中东,力求进口石油的多元化,为此日本不遗余力地在世界各地寻找资源。 冒多大风险也要干 现行的日本石油政策是,依赖中东而又要摆脱中东,这看上去十分矛盾,但日本又实在无奈。因为要想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在储藏量上能代替中东的石油产地,实在不易。为了石油日本是肯冒风险的。 《读卖新闻》经济部副主任渡边茂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53年3月的日章丸事件。 渡边说,1953年,把资源收归本国的国家主义狂潮席卷伊朗全国。那时英国石油公司支配着伊朗的石油资源,英国公司根本不买伊朗政府的账,决意和政府抗争到底。他们不卖伊朗石油的话,没有人敢买。 但是,日本出光兴产公司的油轮日章丸在这时悄悄驶进伊朗,装满石油后又不声不响地回到日本。不过这还是被英国公司发现了,他们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了状告出光公司的起诉书,主张石油应该归英国公司所有。好在法院判决出光公司胜诉。 “1952年日本与二战时的战胜国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到了1953年,日本刚刚被国际社会接纳,在这个时候出光公司运回伊朗石油,让日本国内吓出了一身冷汗。”渡边说。 在半个多世纪前,大多数日本人认为不应该因为石油问题,把良好的国际关系搞坏,只有少数人说出光公司有胆量,把国际石油垄断的大门打开了一条缝。“现在看来,出光是和产油国直接做贸易的先锋。”渡边笑道。 50年时光弹指一挥间。2003年以后,日本还是要在伊朗冒险,而且日本更有胆量把险冒下去。 在伊朗阿扎德干德油田的开发上,不是日本与伊朗有太大的矛盾,而是日本与美国的冲突很大。美国认为伊朗核武器问题没有说清楚,不能去那里开发石油。日本则看好阿扎德干德的石油储量,认为不能对美妥协。 这是因为,美国本身有大油田,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直接控制中东产油国,而日本没有这些,不能对产油国施加太多的压力,现在不把能拿到的油田拿到手的话,将来怕是一无所有。 2003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立了“日美能源战略对话会”,准备和美国进行能源政策等一系列的协商,其中最大的目的就是说服美国,让美国同意日本去开采伊朗石油。此对话会成立了不到一年,日本在伊朗的石油权益已经基本得手。 既要亲近中东又要摆脱中东 日本官方发表的数字是,日本的能源消费量换算成石油的话为4.8亿千升,能源中的一半来自石油。和欧洲国家相比,日本对石油的依赖更高,而且进口石油的渠道单一,90%来自中东。 明眼人都知道,过分依赖中东石油风险太大。开拓出新的渠道已成为日本的国策,为此日本是不惜工本地争夺俄国石油管道。 日本花如此大的工本,就是要开拓新的能源供应渠道,其迫切性远远超出了普通中国人的想像。 日本国际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须藤繁说得很清楚:“亲近中东与摆脱中东看上去是矛盾的,但日本又必须这样做。在新渠道的开拓上,日本与俄罗斯是可以共享一些利益的。” 作为石油产业问题专家,须藤不认为中东油田好开发,这不是因为日本没有技术或资金,而主要是中东油田储藏量太大,日本还不具备控制那么大的油田开采的国力。 须藤说:“最适合于日本开采的油田,其埋藏量在10亿桶左右。如果是这个规模的油田,日本企业拿到了开采权,通过企业本身或几家企业的联合,是能够在技术上、人员配置上做得很好的。” 按须藤的设想,在中东开发小规模油田,同时把注意力逐步转到俄罗斯,最后通过加大对俄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就可以把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调节到一个比较适度的状态。 须藤认为,俄国把石油管道铺设到太平洋符合俄国国家利益,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与太平洋的经济结合在一起,有其经济合理性。把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到太平洋还能带动俄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须藤还认为,“安大线”是俄国民营资本与外国(中国)的合作,而“安纳线”则是俄国国营资本在运作。合作对象的选择是不能错的。 其实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必须对日本的对美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然而,美国控制着石油,日美同盟关系还不能有一点缝隙。日本既依赖美国,又要独自走一条解决能源问题的道路,这也是很矛盾的。 作为石油产业问题专家,须藤预感到了日本与中国的竞争,他说:“在很多地方俄国与日本的利益是一致的,俄国卖石油给日本,日本不仅能用上俄国石油,还能在购买中东石油时,用俄国石油压低中东石油的价格,至少中东会把对亚洲国家的加价部分去掉。但是,把管道铺设到太平洋,等于使俄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时多掌握了一张牌。日本与中国在石油问题上的恩恩怨怨,让日本今后不能在对华关系上有半点疏忽。” 钻牛角尖的人最有可能当专家,须藤繁就有些钻牛角尖。同样是日本人,《朝日新闻》的记者就大气多了。 2003年8月5日,《朝日新闻》发表社论说:“亚洲的能源问题不仅仅是日本与俄罗斯的关系问题,同样也是中国问题”,“没有必要与中国对峙。我们希望的是日中俄加上韩国,共同建设东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在石油储备上进行合作。因为一个合作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人眼中的日本海外资源政策 “日本在海外资源开拓方面起步很早,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季风研究员用肯定的语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所接触到的专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对日本在海外资源开发方面的工作表示肯定与赞赏。 在中国专家看来,日本人的一个值得学习处,在于对本土资源匮乏的国情认识得非常清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长远的国策。积极推动境外开矿,已是日本全球资源战略的核心之一。 另外,通过上个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痛定思痛,日本也较早地完成了海外市场多元化的目标。 日本人也注意保持政策连续性。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海外矿产资源调查,到2000年基本完成海外矿产资源的合理稳定供应。在近40年中,日本历届政府一直坚持贯彻相关政策,使海外矿产资源开发这项艰苦的长期系统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还有一点引起中国业内人士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把鼓励企业积极介入海外资源开发,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这方面,包括积极推行海外矿产勘查补贴计划和贷款支持计划,政府允许从事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将投资的部分金额计入“投资损失准备金”内,以免缴企业所得税;假如投资受损,则可从“投资损失准备金”中得到补偿。 日本政府还通过一些半官方色彩的组织,如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等机构,对国内企业从事海外资源开发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支持,贷款比例可高达70%,还款期为5-10年。 此外,日本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也为日本公司在境外的矿产开发活动提供贷款,主要为在欠发达国和地区进行的矿业开采活动而设置。 除了来自官方的政策支持以外,在长期的操作过程中,日本企业界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企业联合成一个买家进行交易是日本常用的招数。这种联合行为极大地增加了日本企业在海外资源开发中的竞争实力。 在海外资源的开发上,日本事实上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 中国亟需加强资源外交 面临日益增大的资源缺口,中国企业“向外走”,在海外实施资源开发战略是大势所趋,这已经是各界的共识。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美国兰德公司在题为《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推行与资源出口国发展关系的战略起步过晚,因此关系不稳定。尤其是与那些有可能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资源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当前亟需加强的方面。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赵英研究员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指出,目前在海外资源开发中也暴露出不少具体问题,例如中国的企业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对于资源东道国的法律的熟悉不够等等;此外,如何与不同的文化融洽相处也是海外资源开发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首钢在刚接收秘鲁铁矿时,因为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曾经多次陷入尴尬的局面。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当地情况的熟悉,首钢逐渐调整了经营策略来适应环境,颇见成效。经过十余年经营,首钢秘鲁铁矿已经成为秘鲁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大型出口企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潘家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除了中国铝业实力比较强,其余的大多规模比较小,在海外资源开发方面有心无力,企业也想联合买矿,但是没有实力。 “对于海外开发资源,中央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弱势行业给予更大的扶持。”潘家柱强调。 相关专题:日本调查东海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