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日资源之争凸显,“中国威胁论”暗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11:22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对于国际资源提供商来说,至少在目前,“中国”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字眼。联系近期中国各能源行业在海外资源开发上的一系列行动,“中国资金大举进入世界矿产资源开发”的议论开始出现。“实际上,中国钢铁业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运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开发部主任董志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1992年冬,首钢在秘鲁一掷千金收购铁矿,成了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中第一个吃螃蟹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资源需求急剧增长,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资源短缺已形成制约国家和
邂逅最美的美人鱼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你的放心邮于我的用心 家庭事業愛情,要哪個
企业发展的“瓶颈”。2000年,为了顺应形势变化,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加快了在海外开发矿产资源的步伐。但这同样是一个杀机暗伏的领域。如果把世界资源总量比作一个蛋糕,那么,把住这块蛋糕分吃的,早已有一些“固定食客”了。比如,人口众多而土地面积狭小的岛国日本,便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日本十分关注中国的进入。据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3月9日发表的一项预测称,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到2020年,中国在整个亚洲所占的能源消费量比重,将由2000年的38%扩大到45%。中日的竞争是显然存在的,事实就摆在那里,这不需要去分析。”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季风说,“但竞争并非不能做到共赢。”资源之争引发痛苦作为近邻的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资源关系是很显然的。在过去的一些年代里,这曾酿成两国的共同痛苦。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建立伪“满洲国”,将东三省作为其资源供给基地。随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进一步掠夺国际资源。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争的手段已让位于经济的角逐。变化的格局在于,在世界资源舞台上,现在可以同时看到中日两个大国的舞影。

  日本在60-70年代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是,从2004年开始,日本的这两个位置已被中国取代。

  据预测,2004年中国进口的铁矿石将超过2亿吨,到2005年,中国需要进口铁矿石3.42亿吨,比2003年增加2亿吨。国际能源机构不久前公布的全球石油供需情况报告也显示,2004年中国每日石油需求量将达到580万桶,全年的石油进口量将比去年增长6%左右,达到9000万吨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需求量的猛增,并不意味着日本需求量的减少。虽然已被中国超越,但日本依然在石油进口和铁矿石进口量方面排名世界第三和第二。这就意味着,如果把中日两国对世界矿产和能源等资源的需求相加,其数量将相当可观。

  以能源为例,有关资料显示,近年东北亚地区(主要是中日韩三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近1/5,成为了造成世界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最重要地区。

  显然,在今后的国际资源市场上,中日这两个长着相同面孔的国家将长期同出同进。

  需求的增大带来了新的共同痛苦:从去年开始,国际市场上包括铁矿石、焦炭、氧化铝、铜精矿、锰矿、石油等矿产和能源价格均大幅上扬,使进口国生产企业承受着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之重。

  资料显示,2003年底,中国铜精矿进口平均价格已涨到950美元/吨,同比增长55%左右。氧化铝价格在过去1年中也上涨了近300%。

  2003年底,铁矿石到中国港口价格已由年初的每吨25美元拉升到60美元。今年1月份,巴西、澳大利亚、日本之间关于2004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达成的协议,使价格指数飙升了18.6%。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因为铁矿石的涨价,日本钢铁业每年需要增加约6000亿日元的成本,但生产出来的钢材价格的增长则极其缓慢。

  铁矿石每吨价格上涨1美元,中国国内钢铁企业就要多支付20%左右的生产成本。而由于铜精矿原料价格上涨,国内六大铜生产企业已经决定在2004年联合减产,减产幅度在10%-15%。

  中国参与全球资源分配不会风平浪静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张季风研究员所说的“中日资源竞争”的态势。最突出的例子是去年至今的中日“安大线”、“安纳线”之争。目前,在一些人看来日本在这场争夺中占据了上风。

  不仅如此,日本企业还在伊朗油田的竞标中拔得头筹,甚至在非洲地区,日本也不甘寂寞,大举谋求经济利益。

  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胡小平指出:“由于中国是惟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国,更何况是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这就注定了中国在参与全球资源分配中不会风平浪静。”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安教授认为,由于资源在一个国家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事关一个国家的利益安全问题,因此在国际资源的争夺方面,世界上一些国家,包括日本必然关注中国的经济崛起并与中国竞争。

  曾留学日本、现供职于财政部国库司的孙先生的观点则是,在企业的层面,中日两国在矿产资源进口方面尚能做到合作,但在国家层面上,日本一直对中国抱防备的心态,认为中国的崛起对它的威胁最大,而且在一些日本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上,不存在平等的伙伴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或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么是主人,要么是仆人,因此,在关系到国家利益的资源争夺上,日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协调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国内企业与日本企业地位本身就不平等,在进口有色金属等矿产时,日本企业与世界供应商签的都是长期合同,这些长期合同往往已占到全球供应量的80%-90%,而中国企业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竞争中,日本企业天然处于优势。

  不过,在专家们看来,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存在国际竞争是很正常的。

  “中国威胁论”是一枝暗箭

  但比较复杂的是,资源之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西方和日本的某些人正在利用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来指责“中国威胁”,挑起贸易争端,这就把本来有序的竞争,转化为一种“险恶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经济面临两个课题:一是世界性的通货紧缩,再一个是主要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

  突如其来的通货紧缩,让西方经济学、经济政策措手不及。是谁制造了通货紧缩?一些西方和日本经济学家忽然“发现”是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凸现,中国大量轻工业品的出口,大大地降低了日用品价格。于是“中国出口通货紧缩”谬论喧嚣起来,至今依然有着市场。

  与此同时,一些人又开始惊呼,因为中国参与了国际资源的分配,造成了价格的上扬。特别是资源贫乏的日本,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的较量成为注目的焦点。

  该如何评价中国经济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这方面,中国政府已作出了回答。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答记者问时再次强调,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其他国家存在任何威胁。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

  中国政府的出发点还在于争取更大的互利合作空间,在让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让别国受益。这个信号是明确的。

  和则利,斗则伤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赞同中日之间存在激烈竞争。董志洪主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日两国还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因为中国开发海外资源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满足国内生产需求,还不是到世界市场上去大规模竞争的阶段。

  在中日高层和民间,比较主流的想法仍是加强两国在资源上的合作。

  今年2月22日,日本众议院议员武正公一在北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日本海洋运输业、钢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日中经济的紧密联系,将使亚洲经济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既然中日经济是分工合作的关系,两国在资源上的合作就是可行的。同一天,众议院议员市村浩一郎也在北京向记者透露了日本外务省的最新调查结果:“日本有35.4%的人认为应该和中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这个数超过美国近5个百分点。”

  早在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的咨询机构“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就曾提交一份报告,指出日本的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应从亚洲的整体环境考虑。报告认为,预计20年后,亚洲地区的能源需求将占世界总需求的1/3。要是日本、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为了争夺石油,在中东地域发生纠纷,那么事态将不堪设想。

  为此他们提出,日本应该带头倡导创建一个亚洲共同的石油储备体制,而且这个石油储备体制的构筑,必须要有中国的参与。

  即便在中日为“安大线”和“安纳线”问题争得有些白热化的时候,日本石油公司北京事务所的首席代表石田圣也指出,两国在石油进口这一点上应该同舟共济,不计成本的争夺对彼此都不利。

  他举例说,比如,为达到目的,日本已经表示将对至纳霍德卡的管线铺设进行全额融资,对此中国也毫不示弱,承诺将全额负担原本由双方平分的17亿美元建设费。这对两国都是损害。

  他说:“为此,日本石油公司的领导提醒大家,俄罗斯有意利用中日两国的竞争抬高价格,而建设费升高必将导致价格的上升,可能会就此失去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任海平也强调了合作问题。他指出,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日本政府对印度洋及中亚国家投入巨大资金,而中亚地区政治的长期不稳定性,又往往使日本在中亚的投资效果事倍功半。

  “中国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将可能对日本提供一条最安全、最便捷和最节省资金的能源进口线路。因此,中国应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更多地吸引日本投资,使日本与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他说。

  “中日在共同的能源纽带中建立信任和更为实质的外交合作,这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中亚的和平与稳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他指出,并表示了对日本学者提出的“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构想的积极呼应。

  3月上旬在上海召开的东北亚石油天然气和管道会议上,巨大的屏幕上除了会议名称外,还印上了东芝、新日铁、东京电力等公司的标识,会场外的桌子上,放满了日本企业的宣传品。除了日本外交官在会上广交朋友外,日本企业也没有忘记向亚洲各国介绍他们的能源构想、他们的发电设备。

  问题就成了:亚洲国家没有足够的石油,谁会买日本的发电机呢?如果资源都被日本占去了,那么,日本自己也会受伤的。

  中日合作可以增强国际谈判实力

  实际上,中日能源合作已在进行。3月18日,日本某贸易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过去就把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项目介绍给了中国石油公司,现在这家中国公司还在那里开采,效果很好。今后这方面的项目会越来越多的。”

  宝钢国际矿业管理部的万先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今年宝钢参与与铁矿石供应商的价格谈判,日本的钢铁企业就持欢迎的态度。

  据他透露,以往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格局一直是2:3,也就是两家钢铁企业(欧洲阿塞勒和日本新日铁)对三家铁矿石供应商。由于中国钢铁企业的缺席,矿产商往往会拿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作为提价的砝码,日本企业因为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而常常处于被动。

  宝钢的加入不仅使得双方的谈判力量终于得到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谈判桌上,宝钢和日本企业是站在同一阵线的,大家相互沟通,遥相呼应,对增加与矿产公司的谈判实力有很大帮助。

  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进出口分公司矿产进口部经理吴先生则表示,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在价格谈判中应该比日本企业更有发言权。“目前,关键的是国内企业自己首先要联合起来,只要我们的实力加强了,出于利益的需要,日本企业自然会来跟我们谈合作。”

  “政治冷”可能影响经济合作

  中国领导人判断,目前的国际形势总体是和平、缓和、稳定,在经济领域,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并存。中国既需积极化解贸易摩擦和纠纷,也要加大与各国的互利合作。

  中日合作目前有着很好的基础:中日邦交恢复以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间等各方面的交流都有所发展。现在两国的经贸额超过1300亿美元,每年的人员来往超过300万,友好城市超过200对。

  但也有一些人担心目前中日关系间的“政治冷”终将对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比如,日本在京沪高铁上的进入,就遇到了舆论的抵制。

  在中方看来,现在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日本有些领导人多次参拜供有二战中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亚洲人民的感情。在二战中中国受害的家庭不是少数,死亡的就有2000多万人。

  中国政府因此希望日本领导人应当恪守中日关系的三个政治文件,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要再做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不要影响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正常互访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日本领导人应该以中日关系的大局为重,以实际行动推进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部分海外资源开发项目

  中国有色集团以中南部非洲、周边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矿业资本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发地区,已经在2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发项目,拥有的资源量含铜500万吨、含钴15万吨、含锌103万吨;正在运作的项目资源量含铜3100万吨、含金580吨、铝土矿26.7亿吨,对外投资近3亿美元。

  中石油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海外业务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领域。中石油先后在加拿大、泰国、缅甸、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等11个国家签署了包括产品分成、合资、租让、服务等石油合作项目协议,同时滚动评价了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项目。

  中国企业2003年第一次取得了世界铁矿石的谈判地位。中国的钢铁企业与国外企业联合办矿10年前就开始了。其中中钢在澳大利亚投资,每年1000万吨优质铁矿石专门供给中国。宝钢最近也在国外投资,每年获取1500万吨优质矿石。目前还有一系列新的合同。这使中国企业获得了铁矿石的优先购买权,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安全供货渠道。

  中国和平崛起的五大要义

  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几个结论

  目前的资源价格上升,对世界经济走出通货紧缩有一定的意义。通货紧缩问题的解决,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短期内国与国之间的资源竞争是存在的,但竞争将从无序走向有序,走向平衡。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个必然。一方面是中国需要外资来建设中国经济,另一方面外资也需要用好中国现有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现有的尚未充分开拓的市场。过去是外资带技术、带资本来中国,他们基本上无须考虑中国资源问题,今后能够和中国合作解决资源问题的外资将有可能在中国取得新的成功。

  世界经济的地域集团化也是个必然。以钢铁、煤炭为起始的欧洲联合,终于以欧盟的形式固定了下来。美洲联盟也已经出现。亚洲的团结将以中日为核心,在能源、环境、金融等各个方面逐步联合,最终形成一种新形式的联盟。瞭望东方周刊2004-07-1509:38:08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