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舆论战――由《三峡大坝摧不垮》引发的思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7日10:27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 “这是一枚投放给台独分子的‘核炸弹’。” 近日,由刘源将军撰写的《三峡大坝摧不垮》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一些部队,该文已成为官兵研究信息战、探索舆论战的范文。
一石激起千重浪。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刘源将军这篇文章,在我们与台独分子长期舆论斗争中,并不亚于美国当年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不仅在我军方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在台湾,在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中也激起了强烈反响。 在此,笔者并不想就刘源将军的文章说长论短,而是就其引发的“舆论战”之热谈一管之见。 人类伊始,“舆论”便如影随身。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采取舆论声讨的办法,以尽可能地赢得他人的支持。而在人类战争史上,舆论的地位作用更是极早便被人们所认识。拿破仑曾说:“报纸一张,犹联军一队。”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也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一语道破了舆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在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交战双方依托新闻媒体展开的全方位的攻心伐谋,着实让人们清晰地看到,舆论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收音机让人们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纪录片改变了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看法,那么,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则让人们通过“现场直播”,直接“参与”了战争的进程。 舆论战作为信息条件下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总是比军事行动要早,同步伴随于军事行动全过程。即使军事行动只有短短数天便结束,但舆论攻守可能还要持续若干年。因为军事行动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战争的目的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舆论战的成败。 从这一点上说,舆论战已从战争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战争的策应者成为左右战局、主宰胜负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加强新闻舆论战研究,已成为新形势下各国军队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去年底,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也明确将“舆论战”确定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军的“舆论战”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军从创建之初就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即使在极其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也先后在延安创办了《新华日报》和“新华广播电台”,成功地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把我党我军的信息及时传到全世界,起到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笔者愚见,我国在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战”尚有许多“软肋”,亟待加强。 首先要解决媒体在世界席位中分额不足问题。现在,全球每天传播流通的信息中,有76%是由发达国家完成的,我国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互联网上的中文信息我国仅占总量的4%,而这其中相当数量还是由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完成的。 其次要解决“硬件”不足问题。伊战中,美国记者的装备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唇膏”摄像机、手提发射仪、便携式卫星天线等已是他们的“通用兵器”,使新闻采访、编辑、控制和传输达到全新水准。相比之下,伊拉克的新闻媒介则与其军事装备一样落后几代。 第三要解决观念问题。美军在各大媒体都专门派驻了公关人员,以灌输其军事思想,配合其军事行动。“舆论”作为一种非传统的作战形式,如果只视其为单纯的文化宣传,当作“装饰品”、表扬稿,则会忽视其政治和军事作用。 第四要敢于直面焦点热点问题。面对民众所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要“先声夺人”,从而使敌方无机可乘,以免被动。《三峡大坝摧不垮》一文就是在一些媒体对台独分子的叫嚣炒得如火如荼之际,适时释放的一枚“核弹”。 第五要有一大批新型军事新闻人才。透过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我们发现,正因为有众多军事新闻人才的出色表现,才使这场战争格外精彩和引人入胜。 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发言人、陆军准将布鲁克斯在这场战争中,可以说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每次战况通报会上,他都会图文并茂地介绍前一天的战绩,陈述美方观点,表达准确,分析战场得心应手,一看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舆论专家。 与布鲁克斯相对应,伊拉克的新闻发言人、新闻部长萨哈夫影响更大。有人甚至戏说伊拉克在战争中打的就是萨哈夫一个人的战争。据路透社报道说,就连布什也承认自己是萨哈夫公共关系风格的崇拜者。 实践证明,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头脑清醒、充满智慧和亲和力,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知识,了解国际传播规则,善于同世界各国记者打交道的新闻人,将是我军新闻舆论战略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