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大首都综合征”,从韩国迁都看国家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10:17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最近,韩国迁都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闹到了宪法法院,支持和反对迁都的两派分歧趋于白热化。但韩国政府立场仍然非常坚定,因为迁都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调整。 ·韩国迁都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韩国总统卢武铉一再强调,迁都计划是关系到国家均衡发展的21世纪国家战略,是首都圈和地方共同发展的共存战略,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问题。 首先,迁都是经济持续、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卢武铉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了建设东北亚枢纽国家的战略,寻求持续发展之路。韩国经济在朴正熙时期开始高速发展,40年里在战争废墟上建成一个新兴工业国家,被称为“汉江奇迹”。韩国GDP1962年为23亿美元,1980年达到606亿美元,1990年达到2518亿美元,2000年4574亿美元,2003年达到6052亿美元。人均GDP1995年过1万美元。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韩国经济受到空前考验。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亚洲其他国家的奋起直追,市场和资源有限的韩国面临极大的挑战。要保持韩国的发展势头,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是韩国政府思考的主要增长战略。 几十年来,韩国人口和经济力量向首都汉城过分集中。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国半数的人口和七成的经济力量。汉城地处偏北,远离欠发达地区,成了韩国的“一头沉”。在中部地区建设新的行政首都,并借此辐射周边,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带。 其次,迁都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美国正在调整其全球军事部署,驻韩美军将南撤。不少人担心,距北部军事分界线仅40公里的汉城将失去往日的安全防护。一旦有事,汉城势必首当其冲。近年来,韩朝关系发展比较顺利,双方交流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但从理论上讲,双方仍处在交战状态,这在韩朝南北政府、军队和人民心理上形成不安全感。 其三,缓解首都圈的压力。包括汉城、仁川、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仅占国土面积的11.8%,却生活着全国46.3%的人口。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超常发展,城市功能过分集中,带来了普遍的生态环境和人口膨胀压力。有关专家认为,地价飞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已成为制约汉城继续发展的瓶颈。 今年7月8日,卢武铉总统在出席“仁川地区革新发展五年计划讨论会”时表示:“汉城、仁川等首都圈应具有世界竞争力,但过于密集、臃肿的现状已影响了其发展。这一趋势如果继续下去,很难保持其竞争力。首都圈应该重新设计,整个韩国需要重新设计。”卢武铉强调:“地方要扶持,首都圈要重新规划,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迁都需要花费多少钱 今年7月初,韩国政府宣布,经过一年半的考察研究,燕岐—公州地区被选为新行政首都所在地。燕岐—公州地区位于美湖川和锦江汇合处,总面积2160万平方米,靠近唐津—尚州高速公路,与京釜铁路线和京釜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公州曾是半岛古国百济的首都,现为忠清南道公州郡首府,人口约3.3万。这一地区位于群山环绕的盆地,有鸡龙山国立公园,东鹤寺、甲寺、新元寺和麻谷寺四大寺庙,还有百济遗迹等丰富的旅游资源。韩国专家指出,无论从交通还是从地理学角度看,燕岐—公州位置都是绝佳。上世纪70年代,朴正熙政府考虑迁都计划。当时,燕岐—公州地区就被认为是首选地。 根据韩国政府的计划,新首都将于2007年开始建设,2012年开始迁入,2030年完工,规模为7590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人口。包括总统府在内的85个主要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将迁入新首都。 据估算,韩国建设新都大约需要390亿美元,搬迁费用约70亿美元。反对迁都的人士认为,迁都是个“冒险”举动,是不明智的。汉城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都,已确立了世界级都市的地位,迁都有可能导致韩国“国际认知度”降低,并造成新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得不偿失。但支持者认为,这些投资将会带来良性循环,带动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机会,并最终提升韩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及国际竞争力。届时,韩国北部有汉城,南部有釜山,中部有新的行政首都,发展格局将更加合理。 ·世界迁都浪潮的启示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中枢,一般不会轻言迁都,但随着国家整体战略的转换和调整,迁都便成为调整利益冲突、保持国家活力的重要途径。二战后,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建了新首都,还有1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迁都。 这些国家之所以将迁都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加以推进,无不希望藉此创造新的增长源,实现国家的平衡发展,并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有效的。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德国迁都柏林等,莫不以迁都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更均衡和持续发展,并最终有利于成功落实国家战略的一系列目标。 巴西旧都里约热内卢是南美的国际大都市,但偏居东南一隅。1950年前后,巴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周围面积不到全国11%的地域内,而广阔的中西部和北部亚马逊地区发展长期滞后,形成所谓“两个巴西”。库比契克政府1956年上台后为改变这一现状,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了新都巴西利亚。迁都后,里约热内卢“文化之都”的形象并没有被削弱,巴西利亚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余万居民的世界名城。 尼日利亚的情况也相似。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叶,首都拉各斯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1979年,尼政府正式批准了新首都阿布贾的设计方案。阿布贾为尼日尔州、卡杜纳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汇点,位于全国的地理中心。经过多年建设,阿布贾已成为一座美丽新都市。 哈萨克斯坦迁都中部小城阿斯塔纳,该国政府借此将公务员人数削减一半,既保留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又使一些三心二意、不愿离开阿拉木图的人脱离了政府机构,巧妙地实现了政府改革。 统一后的德国将首都迁往柏林,明显带动了德国东部地区的发展。此外,柏林是德国统一和兴盛的象征。冷战时期,柏林是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前线。现在,柏林作为东西欧枢纽的中心位置越来越突出。日本“国家议会转移委员会”于1995年12月向当时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提交了一份关于迁都问题的详细调查报告,认为日本的政治、经济职能过于集中在东京一个城市,已成为影响日本21世纪社会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也认为,日本衰退的一个原因是“人力、物力、信息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面积仅占日本全国0.6%的东京集中了全国1/10以上的人口,GDP超过全国的20%。目前日本已提出10多个新址供新都选址。日本国会提出,争取2010年国会会议在新都举行。 “大首都”的过度臃肿和疲惫,引起了人们对这种地理集权格局的重新审视。现在,以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为代表的一批“小首都”,避免了“大首都综合征”,也避免了“大首都”的高昂运营成本。从行政效率上看,“小首都”提供的相对集中而又合理分布的空间环境,将能大大遏制施政过程中的拖沓、繁琐和互相扯皮现象。 不过,韩国迁都问题是个非常政治化的问题,已成为党派斗争的焦点,因此能否顺利实现迁都目标,仍存在变数。(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07月14日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