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巴格达联军总部揭秘:伊军警是美军的“保护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1日10:08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聂晓阳/巴格达报道

  除了头盔、防弹衣和装甲车外,伊拉克军警也是美军的一层“保护伞”

  如同伊拉克人每天都能见到的日出一样,爆炸声在7月14日的早晨再次降临巴格达。不同的是,这次袭击地点在被称为“绿区”的联军总部外面。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你的放心邮于我的用心 家庭事業愛情,要哪個

  其实在这里发生的爆炸不是第一次。今年1月18日的早晨,一起汽车炸弹袭击,造成26人死亡,近百人受伤。只不过上次爆炸发生在西北门,更靠近联军总部,这次则更接近临时政府办公楼。

  你再也不要干这个危险的工作了

  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爆炸后曾到现场视察,表达了愤慨和哀悼。毕竟这次爆炸,距离武装分子用火箭弹袭击他本人的官邸仅隔了一周。

  新政府在上台的短短2个多星期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但极端分子似乎根本不放在心上,14日的爆炸就是他们对新政府安全努力的无情回应。

  7月14日是伊拉克一个特别的日子。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王室被推翻,伊拉克从此走向了共和。

  作为伊拉克的共和日,7月14日一直是个重要的公众假日,但是在2004年的这一天,已经没有多少人真正记得这是一个节日了。人们照常上班,太阳也一如往日在一大早就火辣辣地刺眼。

  爆炸是早上9点15分发生的。当时在距离爆炸地点10多公里的驻地,在发电机的噪音中,《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仍然听到一声异乎寻常的闷响。

  10点多的时候,同事从现场打电话回来,说至少有10名警察死亡,都是伊拉克人;有3个是新入伍的国民卫队的士兵,其余的都是在联军总部或临时政府大楼里打工或工作的伊拉克平民。

  一般来说,伊拉克警察和国民卫队士兵在外围值勤,所以死伤者中一般都是伊拉克人。除了头盔、防弹衣和装甲车外,伊拉克军警也是美军的一层“保护伞”。

  现场的记者描述说,有一名伊拉克国民卫队的军官非常激奋,不停地挥舞拳头,大叫:这些该死的恐怖分子,你们有种就来和我们面对面地打!

  一名嘴里好几颗牙已经脱落的老人在现场着急地转来转去,他的儿子是这儿的国民卫队士兵。老人终于找到了儿子,看到儿子还活着,他的第一句话是:“你再也不要干这个危险的工作了。”

  不要把我们变成贼和恐怖分子

  发生爆炸的地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前一天刚去过,当时是要到联军总部和临时政府“合署办公”的新闻中心去更换记者证。

  交权前还能使用的一个靠近联军总部大院的停车场已经封闭了,所以我们的汽车只好停在一公里外的地方。通往联军大院的道路被用水泥墩子隔离出两个甬道。如果一个甬道里发生了爆炸,至少旁边甬道里的车辆不会遭到太大的损失。

  但奇怪的是,14日的爆炸正是在其中一个甬道里发生的,有4个水泥墩子已经被炸飞了,发生爆炸的小汽车更是成了一堆废铁。

  进出联军大院的行人只能从水泥墩子外侧围着铁丝网的土路行进,铁丝网上挂着“越过铁丝网你会遭到射击”的英文牌子。不知什么人通过何种方法在水泥墩子的一侧刷满了各种英阿文的标语,其中一条英文标语歪歪扭扭地写着:不要把我们变成贼和恐怖分子。

  新闻中心位于美军划定的“绿区”外围地带。办完事后,沿着水泥墩子隔离出来的甬道,到新闻中心外、靠近拉希德饭店一侧的空地上等候坐中巴进入联军大院核心区域。“绿区”太大,所以有一些经过特许的中巴在部分重要地点之间穿梭,过新闻中心的大约每15分钟一趟。

  因为已经接受了好几道检查,所以我们直接上中巴车就行,也不用买票。这些中巴都是有编号的,但所有的窗子都挂着厚厚的帘子,车上的乘客好像都很心虚的样子。

  实际上,这样的混装着美军士兵、为联军办事的当地人和临时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外国记者的民用车辆,无疑是最容易遭到袭击的。

  “绿区”虚实

  尽管“绿区”所在位置是巴格达市区的中心,对普通巴格达人来说,它一直神秘莫测。战前这里是萨达姆的宫殿群所在地,宫殿群外的院落也基本上都是高官住宅和共和国卫队的兵营,一般人只能远远看一眼,根本无法入内。

  战后,萨达姆的高官和共和国卫队跑了,美国人却把这里变成了他们的总部,一般人就更进不去了。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绿区”的地盘到底有多大,估计大约有几十平方公里。除了联军总部、临时政府机构及美国、英国的大使馆外,“绿区”里面还有一些临时改建的医院、商店、饭馆等,也住着一些伊拉克人。美国人把萨达姆的宫殿区变成“绿区”后,面积实际上比原来的还大了不少。

  住在联军大院里的伊拉克人,有的原来就住在这一地区,但也有很多是乘着战乱抢占了萨达姆高官家宅和共和国卫队驻地的当地穷人。

  美国人来了后,一些人又被赶走了,也有不少人坚持留了下来,干起了为美国人服务的零工,有的向美军贩卖光碟,有的甚至到各家饭馆乞讨,饭馆服务员会把美军吃剩的东西拿给他们。不过,所有住在这里的人都是经过了严格审查和搜查的。

  “绿区”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兵营。这里士兵有的三五成群地逛街,有的被编成长长的军车车队外出值勤,每个人都背着半人多高的美式冲锋枪。

  街道的两侧,是一辆挨着一辆的坦克、装甲车和军用悍马巡逻车。偶尔也有民用车辆驶过,那是各国使节、临时政府官员、为美军运送物资的车辆以及少量经过特许的出租车。

  在“绿区”运营的出租车只能在内部营业,不能驶出大门,所以人们得在离门口还有几十米的地方就下车,然后沿着铁丝网、在水泥墩子组成的甬道外步行离开。

  记者离开的时候,就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走了约2公里。由于穿的鞋底子比较薄,走在路上就像走在烧红的铁板上一样,烫但无处可逃。就在这样的高温里,镇压与抵抗的较量依然在巴格达街头继续,一些恐怖分子仍旧在这个已经遍体鳞伤的城市伤口上大把大把地撒盐。

  我怎能不愤怒呢

  此次到新闻中心办事,《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顺路进“绿区”探访在里面开餐馆的几个中国人。巴格达目前虽然中国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60来人,但是已经有3家中餐馆,其中最大的一家在巴格达闹市区,另外两家在“绿区”里比邻而开,条件虽然简陋,但美国大兵却很喜欢,在这里工作的伊拉克人偶尔也会光顾,可“从来没有中国人去过”。

  怀着好奇,记者先进了临街的一家中餐馆。在门口就感觉到一些异样的东西:餐馆门口有一个水泥构筑的防护屋,可容纳10多个人,一看就知道是遭到火箭弹袭击时供客人们进去躲避的。

  伊拉克抵抗武装经常向“绿区”里发射火箭弹,每次都是连续发射三四枚,爆炸的声音很大,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落在空地上,只有一次炸伤了一名美国人。

  我是和当地同事贾迈勒一起去的。一进门,第一感觉就像是进了美军的食堂,大部分座位上都坐着美军士兵,到处都是美军军服和冲锋枪的影子,夹杂着中国炒菜的味道和放肆的美式英语的嘈杂。

  贾迈勒说,第一次和美军士兵坐在一起吃饭,感觉先是怪怪的,进而便有些生气。记者问生气的原因,他回答:“这是我们的国家,但这些拿着武器的外国士兵却像这里的主人,我怎能不愤怒呢。”

  老板是四川人,今年只有26岁,和女朋友及两个厨师一起,撑起了这个门面。一个26岁的年轻人独自在美军军营里开中餐馆,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也足以令人咋舌。他告诉记者,已经碰到了好几次爆炸,最害怕的一次距离餐馆只有50米,屋顶的几块装饰板都被震塌了。

  他说,最近他经常感到害怕,生意虽然还不错,但是现在已越来越感觉到“纯粹挣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两个月内就要走”。

  主权移交前,餐馆因为是在占领下为美军服务,所以房租和水电费基本是不缴的,但现在占领一结束,伊拉克人获得了权力,房租和水电费都要交了,而且很贵,这也是要走的一个原因。

  交谈中记者还得知,这家餐馆还有一个下午才来上班的女服务员,她男朋友也在“绿区”里为美国人工作,最近被人刺3刀身亡。为联军工作的伊拉克人往往被扣上“伊奸”的帽子,就连为联军做清洁卫生的女工也曾遭到射杀。

  日本人都被吓回去了

  另外一家中餐馆所在的院子原来是萨达姆共和国卫队的驻地,现在简单一装修,就成了美国士兵享受美食的地方。美国大兵在“绿区”里生活单调寂寞,尽管有免费的午餐,多数人还是愿意上中餐馆打打牙祭。

  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部分,第二家餐馆还有一个附属的中医保健按摩院,但按摩业务却是由一个合作的日本女孩负责打理的。她告诉记者,此前被绑架的那名日本姑娘是她“最好的朋友”。我问日本人到这里来的多不多,她摇摇头说:“日本人都被吓回去了。”

  这个按摩院虽然条件简陋,但却很干净,窗明几亮。窗子上也没挂窗帘,据说是避免给人以色情的印象。实际上,按摩院门口的一个牌子上就用英文写着:此处没有色情服务。因为在军营里,还会经常有军官来检查这里的风化问题。按摩屋里都有空调,由于是联军总部,所以很少停电,不像其他地方每天至少停电12个小时。

  在这里服务的是4个来自湖北的女孩。《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见到了其中的3个,看起来都很朴实本分。她们说,家里也知道伊拉克的乱局,但她们基本上足不出户,家里人也不过分担心。在国内她们都没有做过正式的按摩,只是来前经过了一些基本的培训。

  按摩室墙上挂着传统的人体经脉图,有两张按摩床,铺着白色的床单。几个女孩子都穿得整整齐齐,外面还披着统一的嫩黄色工作服。据她们介绍,为了安全,也为了避免“色情”的嫌疑,他们晚上10点半就收工了。

  她们最大的烦恼,主要是在国内没有学好英语,不能和顾客交流,再就是饮食单调,不能逛街,每天都没有“食欲”。至于安全问题,她们还都没有碰到直接的危险,只是经常听到爆炸,时间长了也已经有些“习惯”了。

  一切继续

  “绿区”门口14日早上发生爆炸后,《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打电话给刚认识两位中餐馆老板,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距离爆炸地点只有几百米。

  电话里,他们告诉记者,说实际上那天早上他们都是被爆炸声震醒的,“窗玻璃被震得哗哗乱响,房子像地震一样都晃起来了”。

  爆炸发生时,他们和10多个中国员工都在屋里,大家只是受到了一些惊吓。其中一个老板说,他的当地员工一般那时候该到齐了,但是还有两个没有来,他有些担心。

  记者问及他们爆炸后餐馆当天是否营业,他们都说:照常营业。

  事实上,他们的回答也几乎是这个联军总部大院里所有人的回答。爆炸了,但这不是第一次爆炸,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爆炸。对于依然活在这个恐怖现实里的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让一切继续,又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