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美国公布9-11调查报告专题 > 正文

9-11调查“终极报告”出炉 美政界皆大欢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01:17 北京娱乐信报

  据新华社电 负责调查“9·11”事件的美国独立调查委员会22日上午在华盛顿正式发表最后调查报告,报告对美情报机构提出严厉批评,指责国会在监督情报部门工作方面失职,并就防范未来恐怖袭击提出37项建议。

  报告说,美国政府在想像力、政策、能力和管理方面存在失误,负责保卫边境、民航和国家安全的机构未能理解恐怖威胁的严重性,没有及时调整政策、计划和措施以阻止或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和章子怡面对面 家庭事業愛情,要哪個
挫败袭击阴谋。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在“9·11”事件前在情报分享和情报分析方面的失误是导致劫机者阴谋得逞、袭击事件最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报告认为,布什政府和前克林顿政府在对付“基地”组织的威胁方面都有失误,错过了挫败袭击阴谋的10次机会。但报告没有作出这次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是可以避免的结论。

  报告建议成立一个新的情报中心,统管全国的15个情报机构,由一名级别相当于内阁成员的国家情报局长负责,直接向总统汇报。报告还建议改革国会监督情报机构的机制,改组负责收集国内情报的联邦调查局等。

  新闻分析

  这报告让美政界皆大欢喜

  7月22日,美国国会“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报告正式发表。正如事前媒体所预测的那样,报告既没有得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结论,也没有公布什么让人跌破眼镜的内幕,更没有在美国政坛引发新的震荡。报告只是体现了委员会两主席之一汉密尔顿所说的目的:以跨越政党政治的严肃态度来全面揭示恐怖分子能够成功攻击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原因。

  政治默契化解新分裂

  这份报告无疑是迄今为止美国最为权威与详实的“9·11”事件调查报告。然而,报告的结论是乏味的,充满了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国会与白宫之间的政治妥协。报告在目前发表,本身就是美国两大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某种政治默契的结果。

  报告几乎没有责怪现任政府,但也没有像布什政府所说的将反恐不力的责任怪罪于前任民主党政府。报告只是强调,“9·11”事件作为悲剧之所以没有得以成功避免,“不是任何个人、或者个别政府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联邦系统在阻止类似“9·11”事件这样的恐怖袭击时出现了整体的“失责”,是美国在确保国土安全问题上未能具有想像力与预测力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因此,报告充满高度“政治技巧”的结论,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化解了美国社会有可能在“9·11”事件问题上产生新的分裂。

  报告并没让争论结束

  尽管如此,报告的出台并不意味着围绕着“9·11”事件的争论已然结束。相反,在报告内容的基础上,新的争论还将继续发展。报告事实上在许多政策建议上吸收了共和与民主两党各自的认识,对争议性的观点“一锅烩”。

  首先,报告解释和分析对“9·11”事件所采取的宏观和多维性质的角度,揭露出了一些隐藏在现有“9·11”事件看法背后、但已经为美国社会所重视的一些问题。例如美国社会中依然严重的枪支管制松懈的问题。对于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不给予抓获的“基地”分子或者恐怖行动嫌疑犯以相应的战犯待遇问题,报告提出了较为猛烈的批评。作为民主党观点的体现,报告怀疑布什政府是否过分地运用了《美国爱国法案》中所赋予的权力,让联邦调查局可以随意监听、跟踪和调查美国公民,从而不必要地损害了美国人的人权与自由。

  其次,报告批评了美国联邦系统内的官僚主义,认为在“9·11”事件以前和过程中至少错失了“10个机会”来防止悲剧的发生。

  第三,报告没有猛烈抨击以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为代表的美国情报部门,但建议设立内阁级别的情报负责官员,并责成美国国会尽快就“改造”和“管理”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采取立法行动。

  第四,报告对某些反恐措施提出了质疑,认为美国同联合国合作冻结“基地”组织以及其他国际恐怖组织资金的行动似乎“收效甚微”。

  总之,7月22日公布的“9·11”事件调查报告,解开了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处置问题上的“政治悬念”,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锋

  相关专题:美国公布9-11调查报告


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