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伤疤”痛伤江苏健康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07:19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上半年江苏保费在全省人民的关照下,终于还是不负众望,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52亿余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保费的六成。在感叹人们保险意识提升,积极寻求保险保障;各家保险公司经营有方,成绩斐然的同时,一个令人遗憾的叹息夹杂在一片喜庆之声中用一个简单的数据表达出来———健康险,同比增长-38.2%。 健康险上半年保费收入为6.29亿元,同比增长-38.2%,是惟一呈现负增长的险别。
健康险第一道伤疤:分红误区 不可否认的是,健康险前两年确实很受市民青睐。但回头再看,此前人们之所以热衷购买健康险,完全是因为不少健康险搭上了分红功能,“诱惑”了广大投保者。在追求财富的本能,和部分不负责任的保险代理人极力夸大分红的游说下,老百姓往往把健康险误认为是一个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竞相签下保单。在此过程中,很多老百姓几乎不考虑健康险本质上的保障利益,过于看中了分红,以至于不少人十分盲目地签下了一个个并不适合自身的保单。当健康真正受到疾病伤害时,这些不适用的保单再次伤了投保人的心。健康险在部分百姓中出现了信任危机———健康险留下了第一道伤疤。 从分红型健康险2003年10月叫停开始,健康险的痛苦变本加厉。负增长出现,几乎否定了此前众多保险公司引以为豪的分红型健康险。直白一点说,分红型健康险的出现根本就是一个保险公司急功近利犯下的错误。分红!分红!都是分红,把老百姓印象中的健康险牢牢定位在“分红的理财产品”上。一旦分红被剥离,真正回归保障意义的健康险便难于进入百姓的保险意识中,于是2003年10月,成为健康险痛苦的开始。 健康险第二道伤疤:投保意识 实际上,分红型健康险的出现归根结底只是保险公司的一个积极的技术型失误,买不买保险完全是老百姓自己决定的事情,是人们主观的保险意识决定的。健康险负增长的警示对广大市民更具意义。 众所周知,健康险是人们应对重大疾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支出的有力支持。那么其保费的负增长几乎直接反映了人们对防范疾病意识的倒退,或者根本就是反映了人们“平常时期”对疾病的防范意识从来就没强过——这是内伤,很难治愈。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解释:在分红型健康险出现之前,纯保障型的健康险并不受百姓重视,保险公司因此给健康险加上分红功能,引起百姓或是主动地或是被动地“关注”,停售分红型健康险后,健康险回到原先纯保障的位置,人们对健康险的投保意识也回到原先的程度;有一段特殊时期,健康险卖得火热,就是去年非典时期,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疾病威胁下,保险意识史无前例地增强,这是一种在非常时期的畸形增强,随着非典远去,这种特定条件下对疾病的强保险意识也渐渐弱化。有句老话说得恰如其分:好了伤疤忘了痛。 健康险第三道伤疤:提高门槛 因为健康险赔付率较高,盈利不易,对于需要获得利润以维持公司运营的保险公司来说,风险太大。从市场运行状况看,健康险的经营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赔付率刚性上升,难以控制。据2003年底的相关统计,在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中,80%以上的公司赔付率超过80%,40%左右的公司赔付率超过100%,个别公司甚至高达200%,再加之代理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为此,从今年开始,不少保险公司开始提高健康险的投保门槛,部分特殊人群被拦在投保大门之外,比如有些保险公司明确了烟民的投保条件限制。提高投保门槛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健康险保费的下降,对保险公司来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状况只有在保险公司克服专业医学技术人才的匮乏、精算技术的落后、核保核赔力量薄弱、电子化建设水平低下等制约因素,提升风险管理手段,有效控制赔付率之后才有可能改变。而显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健康险第四道伤疤:医保夺人 三道伤已经使商业健康险遭受重创,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提及另一个造成健康险出现负增长的原因:自由职业者被纳入医保范畴。与上述几道伤不同的是,伴随这道伤出现的不全是痛,更多的是喜悦。以往大批自由职业者由于没有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畴,因此只能靠商业健康险来实现自己的医疗保障。随着江苏各市医保政策的调整,大多数城市的自由职业者被医保吸收,客观上对商业健康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事实上,这种影响不会太深远。医保政策的调整并不会改变“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像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一样,绝大多数投保人都会在将来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补充商业养老保险来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而不少重疾保障还要由商业保险来承担。 总之人们还是应该善待商业健康险,因病致穷的情况在目前的社会上还时常发生。真诚地提醒在平常时期无忧享受生活的人们,保险就是您在安乐时为将来可能面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所作的保障投入。这是保险的本质,“不要在下雨时才想到买伞”。 本报记者 樊莉辉 《江南时报》 (2004年07月27日 第二十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