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文化娱乐发展好快,美国人开始追日本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10:56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凭借迪斯尼动画、好莱坞电影等金字招牌,美国一直是全球文化市场的风向标。然而近年来,这位霸主却被一阵又一阵的东瀛旋风吹得找不着北,沦落成“追风一族”。众多领域被“和风”攻占

  今年17岁的贾斯廷·泽拉达和史蒂文·豪斯多弗住在洛杉矶郊区。7月4日那个周末,两人一起来到了阿纳海姆。吸引他们的不是那里的迪斯尼乐园,而是隔壁会议展览中心举办
UC立体声聊天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谁最美超值大奖等你赢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的2004年日本动画博览会。泽拉达和豪斯多弗都是日本动画迷,他们甚至扮成各自喜欢的卡通人物。一个系着头带,腰间佩了把长剑,俨然一个日本武士;另一个则披了件斗篷,一只手还“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金钩。豪斯多弗说:“我有些朋友认为日本所有东西都很酷。”

  动画只是这股东瀛旋风的先头部队。过去几年,日本在许多时尚领域的影响力日增,玩具、卡通、漫画、电玩、手机乃至赛车,无一例外地被“和风”攻占。从原来的哥斯拉、任天堂,到《千与千寻》,还有卡通长青树凯蒂猫(Kitty),都证明了日本文化产品正日渐深入美国。

  对于美国的文化产品厂商,这种变化影响深远。以前,他们可以观察美国都市的流行趋势,然后在外包装上大做文章批量生产,不愁海外没市场。而现在,他们不得不把目光主动投向海外,捕捉别人的流行动态。美国杜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主任安妮·阿莉森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美国长久以来都是全球文化中心,也是唯一在电影、音乐、食品等方面拥有崇高地位的地方,现在却未必如此。”

  作品卖出了空前高价

  日本丸红研究所所长杉浦勉今年4月发表报告指出,2002年日本的文化产品出口总值达150亿美元,比1992年的5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

  日本流行文化在美国已渐入主流,商机无限。日本漫画发行商“东京流行”(TOKYOPOP)公司已从软库金融公司和三井公司获得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在去年同维亚康母、20世纪福克斯、迪斯尼公司等美国传媒巨头达成了授权协议。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等人在美国也备受推崇。在今年5月举行的苏富比现代艺术拍卖会上,他们的作品都卖出了空前高价。村上隆的设计还被法国主流老牌路易·威登的首席设计师马克·雅各布看中。2003年春夏,他的“熊猫”、“樱花”登上了路易·威登的经典皮包,也使这一系列皮包的全球销售额冲到3亿美元。

  眼看着日本人将大把美元收入囊中,美国人自然心有不甘。但事实证明,即便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只要你的作品或产品中有那么一点东瀛元素,有着“哈日情结”的美国人也一定会买你的账。

  美国人戴维·霍尔瓦特就是成功者之一。今年33岁的霍尔瓦特从小玩日本电玩长大。那时候,父亲常常出差到日本,顺便就给他带回一些日本的电动玩偶和电视游戏。日本流行文化对霍尔瓦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成为他的畅销之作——“丑娃娃”的灵感源泉。“丑娃娃”的相貌确实够丑,但就是有美国人对它爱不释手,月销量达6万个左右。霍尔瓦特说:“美国人之所以喜欢‘丑娃娃’,是因为他们以为这是日本最流行的玩具,(而事实上)这种酷玩却来自布鲁克林。”

  几年内崛起原因有三

  日本流行产品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异军突起,在亚洲、美国等市场上所向披靡?首先,日本各种文化、时尚产品面对的消费群体很大部分是年轻女性,而在过去几年中,这部分群体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新的“有钱有闲”阶层。她们中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丰厚的收入,又没有成家,而是和父母住一起,因此没有太多的必要花销。有了充足的可支配收入,便有了对文化产品更高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利润丰厚的市场空间。

  其次,过去几年里日本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尽管让很多人为生计伤脑筋,但却在客观上为时尚产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些原打算将一生奉献给某个大公司的人,却在一夜间丢了饭碗。他们被迫另谋生计,有人便自己当起了小老板。要知道,娱乐、时尚界一些最伟大的创意很多都是小公司的心血,只是后来授权大公司进行进一步开发和生产。

  另外,由于面临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竞争,不具备低成本优势的日本不得不另辟蹊径,在设计方面苦下工夫,以酷和另类取胜。(来源:新民晚报/杜静)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