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国花旗执行董事:宏观调控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9:51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世人为之惊叹。而目前中国为实现经济软着陆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同样引起不少世界经济学家和金融界人士的关注。熟悉中国情况的美国著名金融投资专家、花旗集团执行董事罗伯特·库恩博士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形势表示关注,而且对中国政府目前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除了支持和赞成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用UC免费发短信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谁最美超值大奖等你赢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多种原因造成过热库恩告诉记者,中国非凡的改革给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很自然的。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出现某些过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工业领域和行业过多投资造成的。比如房地产的开发,供过于求。许多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过多地借贷,过多地投入到“形象工程”,成本高而收效低,它们的行动不是市场的驱使和需求,而是自己拍脑袋使然。另外,一些政府机构(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多地投入了它们看中或喜欢的项目,引起一些问题。比如,过多投资房地产导致钢铁、水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过分需求,造成对能源供应很大压力。对此,目前中国政府正在适度限制诸如此类的借贷,这种控制是正确、有益的。采取宏观调控,对实现经济稳步发展非常必要。

  宏观调控自然选择记者问起其他国家如何控制经济过热时,他说,外国的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不能完全照搬。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史无前例的,而且现在正在转型之中,因此它与外国的许多情况还是不同的。他说,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依赖于货币政策。也就是说政府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用调整利率来控制个人和企业的借贷,货币政策使市场经济自行调节。比如,通过提高利率减缓经济过热,使它能软着陆,不需要政府出面来决定哪个行业,哪个企业或哪个地区必须放慢速度或需要政府采取行政措施。当然,如果经济形势特别严峻,不管是经济过热还是需要经济刺激,政府也可以动用其财政政策,这些措施主要是调整政府的开支、借贷和税收政策。在美国历史上,采取这种财政政策多数是在经济衰退期,政府用这样的政策,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目前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仍然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因此,政府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是非常自然的。

  注重平衡持续发展他指出,中国在宏观调控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必须将(政府行为的)财政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这样控制经济过热,比较符合目前中国实情,而不是用外国人开出的用自由市场经济的调控药方”。二是在宏观调控中,不能完全一刀切,总体来讲不应影响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他特别强调,尽管中国经济有过热现象,但保持经济增长,特别是持续稳步增长,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仍然至关重要。比如,增长速度较快的高科技行业,它们可能依靠借贷来保证持续高速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长足发展。“我的建议是,可以对这样的领域和企业给以特殊考虑和政策,可以保留一些‘例外’”。再就是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计划,这些关乎提高落后地区人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及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大问题,对这些地区也应该“例外”。“当我们讨论经济过热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经济领域和地区都在同一个速度层面上。中国必须处理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以便保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尤其应继续注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农村地区拥有9亿多人口。提高农民的年收入也可以增加商品购买力,有利于拉动整个国家的内需。”他认为,目前中国政府为使经济软着陆所采取的决策是果断、明智的,运作得也不错。但在整体调控中如何选择“例外”,确实比较难。他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独特的。将来在中国经济变得更加市场化、地区发展逐步达到平衡和社会更加自律的时候,这样的“例外”就自然会慢慢减少或取消,到那个时候,使用货币政策就会明显见效,政府行为就会自然减少。(来源:人民日报/刘爱成)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