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美中情局为“先发制人”打头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00:40 新华网

  自“9·11”事件以来,布什政府在反恐战争中一直宣扬的一个新战略就是“先发制人”。在美国当局推行先发制人的单边主义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扮演着寻找先发制人打击目标和发动战争借口的重要角色。真可谓兵马未动,情报先行。

  夸大危险是情报界的“金科玉律”

用UC免费发短信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谁最美超值大奖等你赢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美国一名前情报官员曾私下透露了情报界的一条“金科玉律”:当你面对一大堆情报而无所适从时,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强调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如果事实表明威胁没有情报部门预报的那么严重,决策层会因此而感到释然。万一出现严重威胁,也没有人能因此责怪情报部门疏于职守。

  虽然以中情局为首的美国情报界的实力在全球无人能比,但它也并非电影或小说中描绘的那样无所不能。就近年一些重大事件而言,美国情报界就屡屡失手,包括未提前发现印度的核试验计划,低估了朝鲜在火箭研发领域的实力,以及未能阻止“9·11”恐怖袭击事件等。

  在此情况下,不难理解情报分析人员现在为何更倾向于采取夸大危险性的“明哲保身”态度。但问题是,他们在伊拉克武器问题上做过了头。在几乎没有任何确凿情报而伊拉克又长年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中情局居然也描绘出了一幅伊拉克违禁武器的“图画”,不过整个画面似乎都是一团漆黑。

  美国参议院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中情局把许多猜想和推测当作已经得到确认的事实依据,仅凭少数来源不可靠的信息就得出了一些不着边际的结论。而且,中情局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在伊拉克问题上所知甚少,反而把自己的猜测加想像一起提供给政府和国会。如果说在平时这种做法还不至于会引起太大麻烦的话,那这一次它就闯下了大祸,只因为这一切发生在布什政府全力筹备伊拉克战争之前。

  先发制人是虚假情报的催化剂

  在伊拉克武器情报问题上,美国情报界可以说一直在摸黑前进。能说明这些情报分析人员在工作中有多么“大胆”的一个例子就是:《2002年全国情报评估》指控伊拉克已经重新启动化学武器生产,并且已经储备了多达500吨的化学毒剂。这一令人震惊的判断被美国政府官员广为宣扬,但这实际上根本没有事实依据。

  分析人员得出这一结论仅仅是因为他们从卫星照片上发现了一种运送液体的槽车,而这种车过去曾被用来运送过化学武器。这就成了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的一个“罪证”。参议院调查报告指出,这种车当时可能只是被用来运水或者正赶去灭火。但在先入为主地断定伊拉克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中情局似乎已经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不顾随处可见的漏洞与疑点,生搬硬套地把各种“迹象”往“违禁武器”上靠。

  应当承认,作为现在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军事实力首屈一指,没有国家能望其项背。但军事上有能力“先发制人”并不代表美国政府就能准确判定“最需要对付的”目标,尤其是在中情局等世界上装备最精良、资金最充沛的情报部门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之后,美国人也更为担心是否能把国家安危与自身性命交付给“闭着眼睛”开战的政府。

  既然问题已经出了,就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布什自然不愿在大选之年背上这一“黑锅”。因此,他的得力助手、中情局局长特尼特就“挺身救主”提出辞呈。虽然他对外并没有明说自己下台是因为情报问题,但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不过,仅仅是这样一名情报界高官的离职就能平息这场轩然大波吗?参议院调查报告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议员们认为,必须对情报界进行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从机制上改变情报部门自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运作方式。7月22日,“9·11”独立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最终调查报告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并建议在内阁中设立情报总监一职,负责管理所有情报部门,直接向总统负责,以打破现在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同时,鉴于情报部门在伊拉克武器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媚上”态度,过于相信政府自身的监督能力显然已不可靠。因此,“9·11”报告还建议加强国会对情报的掌控,在参众两院各自设立一个负责国土安全事务的永久性委员会。

  但从根本上来看,只要美国不改变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政策,只要白宫仍然以大棒作为维护其“全球利益”的基石,只要山姆大叔仍然抱定充当“世界警察”的念头,伊拉克武器情报问题就不会成为最后一个以“莫须有”罪名作为战争借口的例子。(赵卓昀)(来源:半月谈/新华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