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一位学者曾说过:目前的中国就象一片热带雨林,为了争夺阳光,所有的植物都在想方设法向上疯长。其实,不仅仅是中国,难道整个世界不也是一片热带雨林吗?人们急功近利的欲望就象热带雨林的植物一样穷长。变!变!变!人们在疯狂地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的同时,自己的生活品味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在海外移民这个圈子里,阶层与品味似乎也是值得一提的鲜活话题。虽说现实社会无形中有阶层的划分,比如发达国家有蓝领,灰领,白领,粉领,金领之类的划分,而国内以前有贫农,工人,商人,知识
分子,干部的划分,现在则有了私营老板,暴发户,演艺界,海龟等约定俗成的说法,在海外,打工的和做老板的不同身份更是严峻的写照。其实,移民们从一个熟悉的地方迁移到另一个陌生地方时所经历的某种失落,这种失落代表了各种紧张压力、各种痛苦、各种沮丧感,以及各种恐惧心理。人们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朋友,离开了和他们一起长大的人,离开了抚养他们长大的人,离开了他们周围的一切,被急匆匆地带到一处陌生的地方。他们移居国外的历程,往往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因此,今天新移民所面临的问题和过去的移民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仍然在苦苦奋斗,但是他们坚韧不拔的耐力也同样令人难以置信。中国人相信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人的生存规则是,除去有幸从求学十几年,一般总是从最低层开始,找房子找工作找对象,或说是找钱找感情归属,直到混出有房子车子娘子儿子位子为止,其中,有的人需要花去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但进入那个主流阶层总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说白了,混个中产阶层已经算很不错的了。。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真是人人都说妻儿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物资生活上的富裕,精神生活上的富有,心灵生活上的富态几乎是所有移民的一个美梦。说白了,前者就是一个改变阶层的过程,而后者就是一个品味问题,前者是流血流汗的过程,后者是不倦修养奉献社会的结果。比如要想融入当地社会,当然首要的问题是要努力改变阶层,等到和中产阶层平起平坐时,就必需要有符合身份的品味,比如家中有没有佣人,有没有高雅的油画,有没有钢琴,看什么书和电视消遣,一年中去度几次假,孩子在什么名牌学校读书,平时去哪家精品店购物,和哪些人士聚会,会讲几门外语都成了品味问题。等到品味差不多时,我想融入的事大概就会自然多了。不是有老外说,所有的移民都是经济动物吗?这无非是说移民是一群没有政治、文化、体育、生活、宗教品味的动物而已。在嫌穷爱富的今天,有钱和没钱可能是划分阶层的一大硬件,但有品味和没品味却成了人生精彩与否的一条无形的软件鸿沟。不是有人说:生活的一半是倒霉,生活的另一半是处理倒霉吗?事实上那些满脑子情调和理想的人在这个势力的社会里注定是免不了痛苦的。而那些赚了大钱又不知品味为何物的人也是注定要被人嘲笑的。一句话,改变阶层难,改变品味更难,改变自身的文化习惯更是难上加难。说来说去,主流社会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原来,主流社会不过只是一种观念形态,好象七彩霓虹,存在于似有似无之间。你说有,它就有;你说无,它就无。比如一眼看去,欧洲是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很难说谁主谁次。但就是这个看来似乎没有主流社会的社会,主流的观念意识却非常之强。比如,爱好和平,爱好自由,爱好公正,爱好宽容,爱好传统,爱好运动.....,谁要是赞同这些观念,随从这些观念,谁就感觉自在,融入了主流社会;谁要反感这些观念,抵触这些观念,谁就感觉失落,偏离了主流社会。一个发展健康的社会,主流社会也一定是很人性化的。所以说,一心想融入主流社会的人,不必刻意追求。只要跟着感觉走,把人性深处最善良美好的那部分自然发掘出来,一定会很容易地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和接纳。说句不逊的话,这个社会能很友善地接纳一只狗或者猫,更何况人?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按照它的价值理念,也不可能把任何群体或个人边缘化,踢出主流社会。民主越深透,一个一个的个人就越受到重视。所谓外来打工仔的概念,不存在于一个文明社会之中。有的只是英雄不问来路,只看手段高低。说实话当一个人对别人歧视惯了,也就担心自己会受到歧视;把别人边缘惯了,也就会怕自己被边缘。其实当你把等级差别的概念从心中扔掉,谁在乎谁啊,你自己就是主流社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主流失落的心理现象,正是由于缺乏独立人格和过强的从属和归附意识引起的。至少在今天,物质上的穷人少了,心态上的穷人却多了。不是有人形容当今世界是:身体越来越胖,心胸越来越小;胆量越来越大,正气越来越少;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搞笑越来越多,幽默越来越少;恋的越来越多,爱的越来越少。发言越来越多,真话越来越少;活动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权势越来越高,威望越来越小;钱越来越多,亲情越来越少吗!?移民的生活之路是一条不归路。拥挤挣扎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拼的太苦太苦,活的太累太累,失败的太多太多,成功的太少太少…况且,即便成功了又如何?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苏轼说:高处不胜寒,金庸说:孤独求败,老百姓说:出头椽子先烂。曹雪芹的一首好了歌,告诫世人好便是了,岂不是对人生哲学的生动诠解。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早就隐喻地阐述了中国人哲学的理想境界: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心情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谟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泊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毕竟,享受品味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长期修炼的从容心态,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二者兼备呢?但是,如果信奉从容哲学的人多一些,这个世界便少了一点恐怖,少了一点争斗,少了一点尔虞我诈,少了一点溜须拍马,少了一点专制独裁,少了一点贪官污吏……如果崇尚奉献精神的人多一些,这个世界就会多了一些和平,多了一些真诚,多了一些欢声笑语,多了一些天伦之乐,多了一些蓝天里的风筝,多了一些白云下的野餐……说到底,世界的多姿多彩在于它的包容和宽厚,衣食足而知礼仪大概算是古人的一句忠告。想到人生不过是一场因缘际会,惟有惜缘而已。
文章来源:《欧华报》文/龙井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