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猴子成为“工作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6日16:28 深圳晚报 | |||||||||
科学家处理基因阻碍猴脑中化学物质的传递 让猴子成为“工作狂” 猴子很聪明,很多实验显示,它们做事和人一样,讲求效率。如今,美国科学家又通过让猴子体内的某个基因“保持沉默”,从而阻碍了猴脑中多巴胺的传递,成功将一只猴子
实验过程 美国全国精神病研究所的巴里·雷蒙德博士等人在新一期《全国科学院学报》上撰文说,成功改造猴子的关键,在于研究人员成功阻止猴细胞“收到”神经递质多巴胺。 研究人员运用一种新型基因技术,抑制了一种名为D2基因的表达,而D2负责编码合成多巴胺的受体。没有了受体,就好比邮递员投信没了信箱,体细胞无法接受到多巴胺携带的信息。 参加实验的是7只恒河猴。这些猴子必须对显示屏上的图片信息做出反应,在某些特定图片出现时推动一个杠杆,这样猴子就会得到一滴水作为奖赏。 起初,接受实验的猴子的工作效率很高,能够适时推动杠杆,不仅省了力气,而且还能获得奖赏。当科学家对实验猴进行基因处理后,它们只是不停地推动杠杆,根本不管自己是否能得到水,俨然成了一个“工作狂”。 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实验猴在没有多巴胺受体的情况下,无法通过视觉信息掌握对奖赏机会的预测。 科学解释 科学家解释说,无论是人还是猴子,天生就掌握了这样一种学习机制:通过自己得到的奖赏判断自己付出劳动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决定自己将要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人类和猴子都能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来预测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事到临头,才有灵感”。事实上,这就是神经奖赏机制的一种体现:在最后期限前的最后一分钟完成工作,这样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这一切都依赖于生物体脑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有理论认为,一些动物体内存在一个奖赏系统,该系统由多巴胺调控。形象地说,当猴子看到一种图像,拉下杠杆,得到一滴水,这次的“投资回报率”就会被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记录。当猴子看到其他图像时,多巴胺就会让猴脑处于不愉悦状态,否决可能的劳动付出。而当猴子再次看到奖赏图片时,多巴胺就会大量分泌,促进各神经元之间“交谈”,鼓励猴子做出一次有效益的劳动付出。 而对于没有多巴胺受体的猴子来说,奖赏系统没能在它们的脑中发挥作用。这些猴子无法对自己的劳动收益进行判断,因此只能机械地推动杠杆,通过“工作狂”的方式获得收益。李宓(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人体内的多巴胺 尽管这种理论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科学家认为,一些神经错乱疾病就和多巴胺调控的奖赏系统被打乱有关。 例如,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的人,总认为什么事都不值得他付出劳动;有强迫性神经紊乱的人,总是不停地工作。即使获得“奖赏”,这些人也认为,自己必须再将工作重复一次;而人在狂躁时,总是过于执著地追求某些奖赏回馈。这些可能都是他们脑内的奖赏系统被打乱,多巴胺分泌或传递出现异常的表现。 作者:李宓(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