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战前武器报道站不住脚 美国媒体自我反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05: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自曝家丑的文章,作者是该报著名记者、传媒评论员霍华德·库尔茨。这篇“反省”文章长达3000多字,详细披露了该报在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筛选文章的内幕,对该报在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的报道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库尔茨在文章中披露说,就在伊拉克战争打响的前几天,《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
匹克斯在事后回忆说:“如果不是伍德沃德,我那篇文章根本就见不了天日!” 不过伍德沃德仍感觉有些后悔,因为匹克斯的文章毕竟未能上头版。他在接受库尔茨的采访时说,“我真的很怪自己,当时要是再多使一把劲,直接跟总编辑唐尼交涉,那篇文章就可能被用到头版。”伍德沃德坦承:“我们在履行职责,但我们做得很不够。我们应该告诉读者,我们已经掌握了伊战的开战理由根本站不住脚的证据。那些质疑开战理由的文章应该多多出现在我们的头版!” 其实,匹克斯的遭遇只是《华盛顿邮报》许多记者要修的“必修课”。库尔茨说,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华盛顿邮报》曾经发表了一些质疑政府发动战争的报道,但这些报道很少被刊登在头版。曾有记者试图说服主管编辑,将一些质疑政府开战证据的文章提到更容易引起读者注意的版面上,但这种尝试却屡屡碰壁。就这样,一些现在看来不可多得的极有前瞻性的好文章,被淹没于次要版面或是根本被“卡”,“因为,报纸高层当时对那样的文章没兴趣”。 那么,《华盛顿邮报》的头版都给了谁呢?库尔茨研究发现,在2002年8月至2003年3月19日(伊战打响前一天),《华盛顿邮报》的220余篇头版文章里,至少有140多篇都是“旗帜鲜明”地倒向布什政府的。 《华盛顿邮报》的国防事务记者托马斯·里克斯在接受库尔茨采访时直言:“《华盛顿邮报》的大多数头版文章根本不配上头版。头版充斥着政府的各种论调,所有质疑政府说法的文章要么上不了,要么被安排到不为人注意的版面。”里克斯说,当时报纸的编辑几乎普遍认为,“美国都要打仗了,何必考虑那些与政府观点不一致的东西?” 该报国家安全事务记者达娜·普利斯特也质问:“为什么《华盛顿邮报》不能更加犀利?为什么《华盛顿邮报》没有提出更多的质疑?为什么《华盛顿邮报》没有挖得更深?” 记者们都把板子打到了编辑的头上,作为报社的总编辑,莱昂纳德·唐尼倒是没有躲躲闪闪,而是公开向读者承认了错误。唐尼在接受库尔茨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反思起来,《华盛顿邮报》确实对反战的少数派重视不够。匹克斯的那篇文章现在看来非常有先见之明,但可惜没有被放到头版。“我们的新闻报道有些失衡。我们过多关注政府在做什么,说什么,而对于那些说‘打仗不是个好主意’和质疑政府为什么要挑起这场战争的人们,我们关注得远远不够。这里面确实有我本人的过失”。 《华盛顿邮报》的“悔过书”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反响。不仅美国的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就连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媒体也对《华盛顿邮报》的反思进行了大量报道。 其实,除《华盛顿邮报》外,《纽约时报》和《新共和》等美国媒体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也分别对伊拉克战争前的有关报道进行了自我批评。今年5月3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该报公共事务编辑丹尼尔·奥克伦特执笔的长篇“自省”文章,对去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纽约时报》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道作出了深刻检讨,承认该报“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偏听偏信”。此间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美国媒体的反思正是社会舆论变化的一个缩影。本报驻美国记者 唐勇(本报华盛顿8月15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