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南亚水患:怪人不怪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4:05 扬子晚报

  水危机多是人为的

  S·K·辛格上尉登上米17直升机,从印度东北部的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飞向恒河三角洲,好在这里近距离观察到南亚地区的洪水危机。今年的洪水是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已经导致1500多人死亡,6300多万人流离失所,大批农民陷于饥饿,印度正在起飞的经济也可能受到冲击。在孟加拉国,2/3的国土都被洪水吞没,1200万个家庭受到影响。辛格的直升机越过
用UC免费发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谁最美超值大奖等你赢 随身携带的奖牌榜
数日前坠毁的两架救援直升机后,朝被困在屋顶和树上的灾民投下米、糖、火柴和蜡烛。但他知道,这样做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这位35岁的飞行员说,“无论我们怎样做,能投放的救济物资都太少了。”

  根据联合国统计,在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人类生命损失中,干旱和洪水是两个主要原因。但与其它灾害不一样,大多数水危机都是人为的。大自然可能会带来雨季或旱季,但环保专家都认为,全球变暖、修筑水坝、乱砍滥伐和刀耕火种几何级地恶化了这些自然性气候。不适当或灾难性的水管理也会产生问题,使大量的水流入海洋或者成为洪水,而不远处的庄稼却因干旱而枯萎。

  南亚水患并非是独特现象,中国每年也会遇到旱涝灾害,而且北京以北的地方因植被被毁导致沙漠化严重。在乌兹别克斯坦,苏联时期曾建设了一个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场,引阿穆河水进行灌溉,结果造成最大的生态危机,使咸海的面积缩小了一半。而且种植场大量使用杀虫剂,污染了该地区的空气,制造出一个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癌症区。此外,在湄公河上游的建坝计划,有可能影响到湄公河下游6500万人的生计。

  水,本世纪战争驱动力

  水已经成了国家经济的命脉,专家警告说,尼罗河、约旦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和湄公河沿岸国家都有可以因河水而出现冲突。1995年,当时的世界银行副总裁伊斯迈尔·塞拉戈丁就预言:“如果本世纪战争的驱动力是石油,下世纪就将是水。”

  有些地方的水危机比亚洲南部更为严重。每年6月到9月,印度灼热的夏季会蒸发掉孟加拉湾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形成雨云,随着风飘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在雨季降落到地面。今年这种雨特别集中,尼泊尔在40年时间里砍掉了本国60%%的森林,狂暴的雨水从光秃秃的山间喷涌而出,导致泥石流现象的发生。到7月底,尼泊尔255公里的道路、76座桥梁、61所学校和220个人被洪水吞噬。然后这些水奔流到印度东北部的比哈尔邦和阿萨姆邦,维护不善的堤防被冲垮了,灌溉河渠和水坝被淤泥壅塞。

  截至上月底,阿萨姆邦有211人死于洪水,13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来到1500个救济营。在比哈尔邦,520人死亡,50万所房屋被毁,520万公顷土地成为泽国。30岁的农民卡普尔什瓦·巴加特一天之内目睹了25位邻居被水冲走,其中包括他的62岁的叔父。如今巴加特一岁的女儿染上了霍乱,他手中的粮食只够家里人吃两个月,他说:“有人告诉我们,要到冬天水才能从地里排出去。”

  在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的孟加拉国下游地区,首都达卡的一半已经被洪水淹没,全国3000万人成为灾民,近500人和5.5万头牛死亡,没有被水淹的地方由于灾民的到来而变得拥挤不堪,导致疾病丛生,蛇虫也频频伤人。20岁的制衣厂工人拉赫拉·卡图住在达卡东部的一个棚子里,她把两岁大的儿子拴在竹竿上,以防他掉进翻涌着黑色波浪的下水道。她家门前飘浮的都是垃圾,有时还有肿胀的尸体。“我们就像住在船上,”她说,“蛇就游到我们床下。”

  由于8月份的降雨量会创历史纪录,联合国警告说更坏的局面还会发生。由于腐烂的尸体还在污染洪水,医生预计死亡率将会蹿升,经水传染的疾病如霍乱和痢疾等会大面积流行。苏德希尔·库马尔医生正为难民分发药品和水源净化药,他说:“这只是个开头。”

  绝望的村民喝下了农药

  不过,洪水只是故事的一半。在印度南部和西部,另一场灾难正在成形,虽然步幅较慢。由于7年降雨量都很少,邦政府没有制定连贯的蓄水计划,现有的水库、渠河和输水管道没有受到应有的维护。在印度中西部的11个邦(其中包括有面包篮之称的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今年的降雨量不到正常水量的2059%%。在印度中部的毗达婆地区,虽然农民一直呼吁当地政府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灌溉体系,但只有10%%的土地得到灌溉。农民组织领导人维洁·贾万德希阿估计,毗达婆地区40%%的大豆和棉花收成已经付诸东流。

  由于印度GDP的22%%来自农业,印度著名评级机构Crisil的首席经济学家苏比尔·高卡恩预计,农业收成的损失将严重影响到印度今年的经济增长,去年印度GDP增长率达到8.2%%,今年可能不会越过5.75%%。考虑到10亿印度人中有3/4以土地为生,干旱造成的人力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因为大豆和棉花歉收,维达巴村村民萨提什·布亚尔只得补种其他作物,用于支付贷款和妹妹的嫁妆。6月初雨季来了,布亚尔抓紧时间进行耕种,但很快雨停了,庄稼苗旱死了。6月下旬雨又来了,布亚尔又种了更多的庄稼,但这些作物再一次因干旱而枯萎。绝望的布亚尔第三次进行播种,但雨再也没有下。7月13日,布亚尔来到不见一棵禾苗的地里,喝下了预备好的农药。

  这种故事在印度很普遍,自从7年前雨季不正常以来,因破产而自杀的农民数目何止成千上万,仅在印度南部小小的安那塔普尔镇,自寻短见的农民就达到2000个。36岁的毗达婆农民普拉哈卡尔·卡太尔6月10日种下大豆,7月3日自杀,他父亲只是说:“如果雨按时下,我们就不会失去他了。”

  一边是洪水一边是干旱

  一边的农民因水多而无家可归,另一边的农民则被干旱逼得无法生存,印度政府也被这种水火两重天的境况搅得几乎陷入精神分裂。当印度总理辛格视察洪水灾区时,财政部长P·辛达姆巴拉姆要求商人们祈雨,并且警告说干旱可能使经济增长率降到不足5%%。当辛格到达比哈尔邦时,邦政府要求拨款24亿美元用于治理洪水,再拨8.9亿美元抗旱。比哈尔邦的空军赈灾协调员戈塔姆·高斯瓦米说:“疯了,完全疯了。”

  当然,没人能呼风唤雨,让它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但据独立的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工作人员苏米塔·达斯古普塔说,印度有能力疏导水患。她说:“印度有很多水,即使在干旱的季节,我们也有足够的水,我们只是没有对它们进行控制。”印度“农工联盟”组织的P·成加拉·里迪说的更深入:“(政府)根本没有长期计划。”达斯古普塔说,政府忽略了干旱地区传统的蓄水手段,如16世纪莫卧尔王朝修建了渠道和储水池网,用于灌溉印度中部地区,但这些工程现在都已被弃置不用,政府只盯住大坝防洪堤。但印度的洪水控制设施缺乏维护,水坝和河堤非但起不到疏导洪水的作用,反而壅塞了水流,而巨大的建筑工程还容易滋生腐败。

  洪水赈济组织“行动援助”的地区经理普什朋德尔·库马尔·辛格说:“(洪水)以前两三天就过去了,但现在它们能滞留到来年3月,因此什么庄稼也长不了,滋生出来的只有疾病。”他预计光在比哈尔邦,溺死者就会达到3000人,从而使得今年的洪水创造了历史纪录。

  尽管形势很可怕,南亚国家的领导人们专注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互相争吵。印度政治家喜欢指责尼泊尔释放出来过多的洪水,尼泊尔则说印度糟糕的洪水控制体系阻塞了水流,而孟加拉国领导人对以上两个国家大加谴责,称是他们国家的水淹没了自己。这三个国家都把建设更多的反洪水设施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哈尔邦水资源部长贾达南德·辛格支持一项在印度政坛广受欢迎的特别计划,要修筑数千公里长的运河,连接上该国的每一条河流。理论上工程师能像电力公司管理输电网络一样,借助重力的作用,通过这个网络把水从涝灾区引向干旱区。环境专家们被这个“宏伟”计划吓呆了,姑且不论这个庞大计划所需要的工程和维护费用,也先不考虑这种计划可能引起的腐败,首先这个计划根本不是科学。

  世界雨都居然也缺水

  在靠近孟加拉国北的乞拉朋齐村,能够看到从辛格上尉的直升机座舱里看不到的印度水悖论。这个村庄的妇女个子矮小但身体强壮,她们脸上的皱纹跟她们出生的这片土地一样沟壑纵横,她们坚韧的身体告诉人们她们是怎样背着油罐从一公里外的地方一年取6个月的水的。寡妇多洁·诺格伦说:“水依然不够。”英国人曾经把乞拉朋齐称作“东方苏格兰”,这里一度是地球上最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达到1.2万毫米,但经过多年的刀耕火种后,这里的树木和表层土都流失了。今天,哪怕是一只水果和一把蔬菜,也得用卡车从外地运来。乞拉朋齐村的故事一再在印度很多贫瘠的地方上演。

  虽然这里降雨量丰富,但当地政府称没钱搞蓄水工程,因此洪水只能流向孟加拉国。当地曾经推广过用水箱蓄雨水的计划,但由于人们抱怨说维护水箱代价太高,该计划流产了。在这个干旱和洪水每年都会发生的国家,只有灾害才能驱动人们采取行动,乞拉朋齐村终有一天会像其他地方一样治理水患。现在乞拉朋齐滴雨未见,过不了多长时候,这里又会大雨倾盆。世锋 编译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