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三周年纪念日前夕新片记述“9·11”恐怖分子心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10:41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 |||||||||
2001年9月11日晨,一位从美国新泽西的纽瓦克到旧金山旅游的年轻人在机场的一个付费电话前给在德国的女友打电话。电话很短,年轻人重复说了三次“我爱你”后,挂断了电话。 随后,他登上了联合航空公司的第93次航班,坐在头等舱的1B座。飞机起飞后不久的上午9时25分左右,年轻人和其他三名同伙用围巾裹住头,劫持了飞机。不久,便发生了被劫
这位名叫齐亚德·贾拉的年轻人,和一个19人组成的“自杀袭击”团伙的其他成员在那个阳光灿烂的秋天的上午改写了历史。在“9·11”三周年纪念日前夕,英国《卫报》22日介绍了美国作家罗南·贝内特的新片《汉堡分支》。这部影片记述了包括贾拉在内的“基地”组织汉堡分支成员如何一步步沦为恐怖分子的心路。 踏上第一步 新片《汉堡分支》将在本月25日、26日在爱丁堡电影节上演。影片中心人物之一的贾拉1975年5月11日出生在一个富有的黎巴嫩家庭。少年贾拉性格外向,上的是一所私立天主教学校。 1996年,贾拉和堂兄萨利姆持学生签证来到德国求学。他们在格赖夫斯瓦卡德落脚。贾拉对这个经济萧条的城市印象不佳。他对学业没有太多兴趣,但爱上了在同一所大学求学的土耳其女子艾塞尔·森盖内。 在这个有仇视移民情绪的城市,贾拉觉得乏味、孤独,他开始参与由一个年长的同学阿卜杜勒拉赫曼·马克哈迪组织的校园集会。这是贾拉通往“9·11”之路的第一步。 结识新“兄弟” 英俊、富有、喜欢参加派对的贾拉成长过程中经历了黎巴嫩内战。他和来自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孩子一起踢足球。当然,他知道战争和屠杀,但作为一名特权阶层的孩子,他没有接触到这些苦难。 贾拉在集会上遇到的“新朋友”包括一些言谈激烈的人。慢慢地,他和新“弟兄们”走得越来越近。 1998年上半年,贾拉在汉堡经人介绍认识了对他的命运有巨大影响的两个人:比他稍年长的留学生、埃及人穆罕默德·阿塔和寻求避难的也门人拉姆齐·本拉西比。 双重生活 在汉堡,贾拉开始了航空工程专业的学习。同时,他继续过着“双重生活”。他与艾塞尔的关系颇多曲折。两人背着父母,在汉堡举行了婚礼,但没有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她讨厌他和他的“新朋友”在一起,担心他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他则经常指责她的生活方式。两人动不动就发生口角,多次分手,一次他还打了她。 贾拉和阿塔和本拉西比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现在他们的团伙中还加入了马尔万·谢希,这是一名来自阿联酋的学生,后来成了驾驶第二架撞向世贸中心的飞机的驾驶员。这些人在一起谈论时局,相互影响。 “理想”的候选人 与此同时,“基地”组织在为未来的袭击行动招兵买马。袭击行动需要懂技术、熟悉西方生活方式、懂英语和精神镇定的人。由于要进入美国,这些人还必须有能通过签证身份审查的背景。贾拉是“理想”人选。 从阿富汗接受训练以后重返德国,贾拉去找艾塞尔。最初艾塞尔很生气,追问他究竟去了哪里。但两人最终和好,决定请双方父母见证,举办一个正式的婚礼,组成一个家庭。他还告诉她,自己将有一份工作,将去美国接受飞行训练。 之后,将参与“自杀袭击”的几个人开始申请赴美签证,只有本拉西比被拒签。进入美国的几个人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小组,分别在两个地方学习开飞机。本拉西比则穿梭在各地,和“基地”组织其他人一起为袭击行动募集资金和援助。 踏上亡命之旅 在美国的15个月中,贾拉几乎每天都给在德国的艾塞尔打电话。他告诉父母,自己买了一套西服,准备参加黎巴嫩的一个朋友的婚礼。在给艾塞尔的电话里,他则规划着两人的将来。 贾拉有几次长途飞行看望艾塞尔,她也有一次到佛罗里达与他团聚。他的父母为此感到很高兴,为两人买了一辆崭新的奔驰车作为新婚贺礼。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虚无的空想。 2001年9月11日,贾拉和另外三个同伙离开了纽瓦克的一家旅馆,乘车来到机场,踏上了亡命之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作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