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联合国作用不能代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2日07:19 新华网 | |||||||||
联合国是个有着崇高威望的国际性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在联合国总部采访了负责联合国大会和大会事务管理部的副秘书长陈健先生。 据陈健介绍,联合国大会事务管理部是联合国所有部门中人员最多、事务最多、花费也最多的一个部门,光总部就有1200多名工作人员,其开支占联合国总预算的17%。陈健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陈健曾4次到联合国工作。谈起联合国发生的变化,陈健感触最深的是世界形势和力量对比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陈健说,我第一次到联合国工作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世界还处于冷战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帝、反殖、反种族隔离取得成功,获得民族解放和政治独立的国家逐渐成为联合国会员国,那时一国一票的联合国大会的作用很大,成为被压迫人民显示力量的重要场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代表权在联合国得到了恢复。 第二次到联合国是1982年,当时国际形势就有所变化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它们在资源特别是石油供应上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要发展民族经济,也需要发达国家的合作与支持。所以当时提出了南北对话,双方就石油、经济发展、债务、资金等问题进行了一揽子谈判。第三次来联合国是上世纪9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刚刚结束,但在有些地区和国家内部,由于民族和宗教等原因引发的武装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当时联合国的维和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联合国大会的地位相应下降,安理会的作用上升,安理会成了当时联合国活动最频繁的一个机构。 陈健说,第四次来到联合国,最大的变化是从代表中国到进入秘书处为联合国工作。作为联合国的高级官员,工作宗旨是遵循联合国宪章,致力于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这个崇高的目标。这一点与以前的工作没有根本变化,但是工作环境变了。联合国秘书处人员来自世界各国,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和碰撞,最终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摸不着的联合国文化。在秘书处工作就要适应这种独特的联合国文化。 谈到自2001年8月20日重返联合国工作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陈健首先讲到刚到纽约就面临“9·11”恐怖袭击。在前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9月10日离任、而新一届联大主席尚未选出来的特殊情况下,作为秘书处负责联大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刚上任不久的陈健当机立断,出面召集各地区集团主席,就大会主席人选和反恐等问题进行紧急磋商,使联大能于9月12日一致通过反恐决议,与安理会同步行动,维护了联大在应对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中心地位。 陈健说,两年多来,他着重抓了两件事情,一是就恢复联合国大会的活力提交了五份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倡议,受到成员国好评,其中一些建议已被本届联大所采纳;二是改革会议服务,加强管理,通过加强规划、简化程序等,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仅此一举,两年来就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近1000万美元的经费。陈健说,联合国“文山会海”的问题是多年形成的积弊,要根本转变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谈到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地位时,陈健表示,苏联解体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大国关系失衡,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面临新的挑战,它既需要美国的参与和支持,但又不能听命于美国。无论在确定联合国的重大课题上还是在以何种方式处理这些重大课题上,联合国需要坚持191个成员国主权平等,兼顾各方利益和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陈健说,归根结底美国还是需要联合国。去年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没有经过安理会授权出兵伊拉克,但军事占领不能带来和平,也不能在伊拉克建立新秩序。今年伊拉克问题又返回安理会进行讨论,都说明无论目前还是未来,单边主义都行不通,联合国的作用是不能代替的,国际上的重大问题最终仍要通过联合国来解决,而联合国也必须敢于面对复杂的形势,运用高超的技巧,处理好世界重大事务。(《人民日报》2004年09月02日第七版/记者 邹德浩)(来源: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