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失去束缚的尤利希斯与反恐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12:00 国际先驱导报

  美国的反恐战争在“9·11”三周年之际,已经从一场突如其来的较量,变成了美国的日课。曾经不知所措的恐怖主义势力,也从脆弱的世贸大楼找到了灵感,从而把一切能够用来传递人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人间向地狱传输无辜生命的诡谲速递。无论是“9·11”袭击,还是马德里列车大爆炸,抑或刚刚发生的俄罗斯双机坠毁,都让整个世界对于反恐战争的成效产生了绝对意义上的质疑。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史诗大作倾情放映 点点通个性天气

  反恐战争教会了非理性的人们更加聪明地对抗整个世界

  然而看起来美国政府或许并不想让今天的世人走出“9·11”的阴影。他们把世贸大楼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让整个美国都笼罩在已经消失了的世贸大楼下,也让所有的美国人都笼罩在恐惧和悲伤中。美国政治重心从两极对峙,到地区冲突再到全球反恐的变化,使得美国政府更加渴望在其外交政策领域浮士德式的投入。布什越来越需要依靠反恐战争的魔法,来挽救自己的政治谎言。

  在“9·11”三周年之际,美国共和党大会别出心裁地选择在纽约召开,其目的性十分明显。尽管这里多年来是民主党人的根据地,但是世贸废墟上、麦迪逊花园中,都能让人们想起曾经的“9·11”。反恐牌也好,共和梦也罢,三年来美国政府的经营,在今天的整个世界都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反馈。反恐战争不但教会了整个世界对抗非理性的人群,也教会了非理性的人们更加聪明地对抗整个世界,甚至还把理性教成非理性,尊严践踏为无尊严。

  美国未来的命运有没有限制?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布坎南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世贸大厦还矗立在那里。而今天美国的遭遇,使人们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被束缚的尤利希斯,他在驾船通过充满了女妖诱惑般歌声的塞壬海之前,让人们把他绑在桅杆上,才得以顺利地逃出生天。而今天的美国,仿佛失去了束缚的尤利希斯,在反恐政治的美妙歌声中,还漂浮在恐怖主义的大海上。

  “越反越恐”的核心是对权力政治癫狂症的恐惧

  2001年9月12日,“9·11”事件之后的第二天,法国《世界报》的马里耶·科隆巴尼写下了名言——“今天我们都是美国人”,世界和美国站在一起。然而三年之后,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9/10月号的一篇文章说,“现在看起来我们都是反美的人”。文章说,反美主义者比过去的50年都要广泛和深入得多了。西欧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因为他们向往和平和富裕;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这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反对美国。只有以色列和英国除外。

  从反恐到反美,又因为反美而堕入恐怖主义的宿命。今天的美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霸权都要强大得多,权力的集中只会带来麻烦,而且带来的是整个人类世界的麻烦。而对集权的极端反抗,事实上已经被集权本身锻造成了摧毁无辜生命的恐怖行径。而反美主义的成熟,让美国的外交学者对此也深感困惑,难道反美主义真的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定位的一种方式?

  这一切都缘起于尤利希斯面前充满了诱惑和死亡的“塞壬之海”。但是权力的尤利希斯已经失去了理性的束缚。反恐战争是人类理性对反理性的一场战争,也是人类对自身文明的一种捍卫。从哲学意义上说,反恐战争是我们对自身尊严的一次捍卫;但是从政治意义上讲,这场战争已经彻底蜕变成了没有是非对错成败期限的游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不应当承载的权谋。人们对恐怖主义的恐慌,更多的是对野心和残暴的恐慌。因此,反恐越反越恐,核心是对权力政治癫狂症的恐惧。

  “9·11”三年了,我们该纪念什么?固然所有生命的湮灭都是值得悼念和反思的,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这时候开始,寻找反恐战争的替代品。它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有效遏制人类的非理性欲念,而不是简单地以暴制暴;二是能够在一个受恐怖主义威胁各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下进行;三是这套替代品应当尽可能保护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生命。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特约撰稿 沈绿)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