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驻华大使:不赞成把中印拿来做比较的方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3日09:12 新华网 | |||||||||
中印都曾有过灿烂的文明,也曾在20世纪50年代亲密携手,但接下来却是一场边界战争和多年的相互冷淡。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两个亚洲大国不可避免地被摆在一起对比、研究,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也在进行,棘手的边界问题谈判已经展开。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不赞成把中国和印度拿来做比较的方式” 本报北京9月12日电
到今年8月,中印贸易额已经超过印度和日本的贸易额。两个同样拥有古老文明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多年的冷淡后,逐渐加强了交往,两国直航、互建文化中心等措施也促进了交流,在政治方面,棘手的边界谈判也已进行了3轮。 近几年,许多中国商人到印度去做生意,而中国也吸纳了印度的投资和技术。然而,总体看来,两个相邻的大国还有待加深互相了解。日前,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在他的官邸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苏理宁是印度外交部的东亚问题专家,曾于1974年到1977年在香港工作,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目前正在学习普通话。 记者:大使先生,可不可以请您评述一下中印两国目前的经贸交流状况?曼莫汉·辛格总理执政已满百日,他的政府就中印经济发展问题有没有新的政策?与上届政府相比,对华经济有哪些变化? 大使:中印两国的经贸关系比较顺利,尤其是在过去的4年里获得长足进展。据中方提供的数据,在今年过去的7个月里,双边贸易额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字(76亿美元)。我们双方领导人都多次提到,希望双边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看起来今年这个目标就可以达到。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更广泛的双边经贸关系。 印度公司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国公司对印度的兴趣也有所增长。我确信,现在有超过70家印度公司在中国,他们的投资呈逐年增长的势头。投资层面涉及各个行业,包括软件业、制药业等。中国的公司对印度的兴趣也有所增加,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曼莫汉·辛格总理已经强调,印度对中国的政策没有变化,印度希望继续和中国一道,推进双边关系正常化,推进双边关系的多样化发展。在发展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方面,印度各政党已经达成了共识。 记者:印度和俄罗斯具有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日本在印度的投资也日益增长。但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印度和日本的贸易额。中国在印度的经济政策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大使:我对亚太的状况不评论,只说和中国有关的事情。中国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印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我们给所有有兴趣在印度投资和经商的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实际上,根据中印签署的《曼谷协定》,中国一部分商品出口到印度可以享受关税减让等优惠措施。 中国公司如何在印度市场发展、成熟,参与竞争,取决于中国公司的产品和投资,印度是开放的,欢迎中国公司进入印度市场。目前,中国对印度出口增长迅速,居美国和欧盟之后名列第三。这个数据只是针对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和台湾。如果把大中华区都计算在内,贸易额更大。 记者:最近几年,印度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有人预测印度经济在不远的将来会超过中国,另外,把这两个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亚洲大国做比较成为时髦的话题。大使先生,如果请您对中印做一个比较,您会做何评论?在哪些领域印度比中国强,在哪些领域将超过中国?在两国的竞争中,印度在哪些方面占据优势,中国有哪些优势? 大使:我知道,把中国和印度拿来做比较是个流行的话题,但我个人不赞成这样的方式。印度和中国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我们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碰巧我们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而且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邻居,我们悠久的文化自古就有联系,并且相互受益于对方,相互学习。现在,我们不仅要努力恢复文化上的联系,而且要在21世纪找到新的手段,发展互惠互利的合作。这一过程已经开始,我们相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两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同时,我们也知道某种程度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不是什么坏事,竞争对双方都有好处。 我们都有悠久的历史,经济状况也有相似之处,这使得我们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是我们比较优势的基础,区别给我们的合作提供了机会。这样的结果是,两国出口产品雷同也就很常见了。比如说,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有化学药品、钢铁,而从中国进口的也有化学药品和钢铁。 印度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相关配套支持机构比较完善。印度经济在调动国内资源、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增长强劲。尽管有许多不足,但我们的教育系统提供了竞争力,使我们可以发展知识经济,服务业也迅速发展。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印度比中国大。 中国的竞争力来自哪里?你最好去问中国问题专家,我不好评论中国经济状况。但是,中国经济的成功为世界所瞩目,你们的经济增长全世界最快,你们的竞争力来自多方面,尤其是制造业。 记者:中国被外界称为“世界工厂”,而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对此您怎么看? 大使: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两国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变化。我们两国都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的潜力,因此我们会不时被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变化,标签也在跟着变。你说的标签是外部对我们的看法,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标签。 记者:最近中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中国商人在印度遇到一系列障碍。比如说,众多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公司的歧视,以及在申请签证方面遇到困难。为了促进双边贸易,印度政府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大使:商人在世界各地都会遇到困难,印度商人在这里也遇到许多困难。印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印度的反倾销措施是建立在WTO规则基础上的,是以透明的、无歧视的方式执行的。受到影响的中国公司完全有权利提起诉讼,负责反倾销诉讼的机构是一个准法律机构。认为印度对中国公司歧视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你说的中国人申请签证困难的事情,我很难理解。我们重视履行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时双方签署的协定,其中包括申请手续必须完整,这样才能颁发签证。如果相关的法律手续不健全,签证的过程自然会长。 对于在印度经商的中国人,我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建议,但我想提请他们注意的是,印度不仅有国产的各种商品,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任何国家都可以出口商品到印度。总之,印度市场竞争很激烈,这是我能给中国商人的惟一信息。 价钱和质量都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服务也很重要,你们出售洗衣机、彩电,售后服务也需要考虑。正常情况下,中国商品没有垄断印度市场的可能性。对中国商人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进口中国的丝绸,中国可以根据印度市场的特点进行设计,把丝绸产品卖到印度,但设计风格一定要符合印度人的特点和需求。 记者:《中国青年报》的读者年龄大多在18岁到35岁之间,您想通过我们的报纸对中国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吗? 大使:我个人不读《中国青年报》,但我的年轻助手每天阅读,告诉我登了些什么。我的确有些信息要传达给中国青年,因为他们在双边关系发展、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建议他们学习更多和印度相关的知识,到印度去看一看,搭起友谊的桥梁。他们可以帮助打破隔阂,打开双边关系新的大门。(来源: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