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韩国舆论不依不饶 盯着“朝鲜蘑菇云”不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14:41 国际先驱导报

  最早“引爆”“朝鲜蘑菇云”消息的是韩国媒体,在朝鲜做出“爆破山体”解释后,韩国舆论依然是质疑声一片,而原先“韩国提炼浓缩铀”的热门话题似乎一时间沉寂了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方报道  9月13日,朝鲜外务相白南淳在会见来访的英国外交国务大臣比尔·拉梅尔时,应询就9日发生的爆炸事件进行了解释,从而澄清了几天来外界有关爆炸事件的种种猜测和传言。白南淳表示:“在两江道发生的爆炸是在建设水力发电站过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点点通赠通行币开始了
程中,爆破山体造成的。”

  然而,尽管如此,韩国媒体仍在议论纷纷,韩国舆论认为“疑问并没有消除”。 种种说法,莫衷一是。

  “军事爆炸说”、“有意制造说”

  《东亚日报》认为,两江道金亨稷郡水利资源丰富,进行水力发电的可能性很大。认为此次爆炸有可能是“纪念爆破”,因为9月9日是朝鲜的建国日,朝鲜一直以来进行着“纪念爆破”活动。“在北韩如果通过爆破活动炸飞的土块达到100万吨,就称为100万产爆破。”

  但是,《东亚日报》报道随后却话锋一转,提出了“最值得怀疑的一点是,为什么要在晚上进行技术上危险性非常大的爆炸试验”。

  有韩国媒体引用韩国情报当局的话说,事故发生地位于中国边境附近海拔1500米的地区,周围有各种弹药库、导弹基地和兵工厂,居民少。“而且劳动1号导弹的液体燃料的可燃性和爆炸性很高,军用爆炸物发生爆炸的可能性较大。”

  “此次事故的受害半径达3公里以上,相当于龙川事故的3倍。如果此次爆炸是因军用爆炸物的爆炸所引起的,那么其威力将达1000吨TNT当量以上。”

  也有韩国媒体认为“在南韩过去进行的核试验成为问题的情况下,有可能是北韩政府核心部门为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在不可能发生人命事故的地区故意引爆炸弹。也有可能是为了尽快解决核问题而传达的一种讯息”。

  “规模不符说”、“环境不适说”

  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14日声称“北韩爆破解释缺乏说服力”。

  报道引述韩国水力资源工程研究院院长金友久、森林产业土木事业本部本部长的话说,“在进行大规模爆破工作时,地层将出现裂痕。因此,在完工后,水库安全性将出现问题。即使为了水库的安全性,也不会进行大型爆破工作。”该报认为,一般情况下,在建设水库过程中,不会进行产生直径达3.5~4公里蘑菇云的如此大规模的爆破工作。

  也有韩国媒体专门找来“两江道金享稷郡月滩里出身的逃北者”,引用他们的话“证明”,“那个地区根本就没有能容纳水力发电站的环境”。

  一位据称“在月滩里出生并一直生活到高中毕业的”李忠国说,“在月滩里,宽度仅为3~4米,只有能架几座石桥的河川,要用什么水来发电呢?”另一位李顺姬说:“1960年,在月滩里也曾计划过要建设生产村家庭用电力的极小型水力发电站,但由于收支预算出了问题而放弃了。现在的水资源可能比当时还要少。”

  然而这些说法显然又与《东亚日报》认为两江道适合水力发电的说法相矛盾。

  六方会谈再添不确定因素

  最早“披露”朝鲜爆炸消息的正是韩国媒体。9月12日,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说,朝鲜北部发生特大爆炸,产生的“那朵蘑菇云直径足足有3.5至4公里,无论如何都不寻常”。“爆炸深坑”和“蘑菇云”等敏感词组立即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朝鲜的极度关注。

  事发后,美国和韩国官方的表态基本上否认朝鲜进行了核试验,淡化各种揣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国安顾问赖斯12日都表示,朝鲜不会在此刻进行核试验。韩国统一部部长郑东泳也说,“根据媒体报道,朝鲜好像从事军事试爆,但我们发现那并非事实。”

  13日,朝鲜外务副相宫石雄向英国负责朝鲜事务的外交国务大臣比尔·拉梅尔通报说,驻朝英国大使戴维·斯林最早可在14日访问爆炸现场。观察人士认为,朝鲜爽快答应英国外交官的上述要求,是朝鲜为尽快摆脱由爆炸事件引发的核试验疑惑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然而,尽管如此,韩国舆论还是摆出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

  朝鲜半岛是核敏感地区,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各方追求的目标,也是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去达成的目标。此前“韩国提炼浓缩铀”的消息已经给朝核六方会谈前景带来了不确定因素,而这种炒作“核疑云”、搅混水的行为并非是一种合适和负责任的做法。#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