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周边安全:日本应学习德国赢回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1日09:00 金羊网-新快报

  9月18日是中国“9·18”事件73周年纪念日。日本作为加害者至今未能忏悔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更让亚洲人民疑日、恨日;作为原子弹的受害者,日本却念念不忘。德国的深刻反省与忏悔最终赢得世人肯定,德国能,为何日本不能?

  日本缺乏“罪恶意识”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1元抢购明星物品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1拍网 满200送100

  对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曾受日本侵略屠戮的人民而言,日本人自己为广岛长崎的原爆经验不断大做国际文章,但对自己的战争罪行却视若无物。这种只记得自己受害,却忘了自己也曾加害的双重标准,隐含的不正是仍将亚洲人民视为“非人”,因而不认为自己的侵略是侵略的心态吗?日本将战败投降称为“终战”,藉着貌似中性的名词来掩饰它的侵略历史。由人性的普遍经验,我们知道若加害者不忏悔超越,受害者将永不遗忘。亚洲人民在意识深处始终有“疑日”、“恨日”的潜在情绪。与其倒果为因指责这种情绪,为何不义正词严地对日本做出更大的谴责?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的日子,而2001年8月15日,小泉首相却参拜靖国神社,招致中韩人民反弹。而后他即回避在8月15日这天去参拜。但并非不去,而是提前去。日本靖国神社是最高层级的忠烈祠,但二战战犯等也都入祠其中,并受到英雄般的肯定,正显露出日本的“侵略无罪”的心态。今年小泉早已在新年时参拜完毕,因而“八一五”遂告回避,但却纵容手下四名内阁大臣前往参拜,用以安抚犹存军国主义思想的右翼分子。如此首鼠两端、避重就轻的态度,又怎能得到昔日被害者的接受?

  德国忏悔赢得世人肯定

  现在早已到了日本向德国学习“忏悔道歉”的时候了。二战后,德国人民与各类精英,对所犯的罪行深刻反省和自责,正是经过这样的忏悔反省,德意志人民在整个文明境界上得以提升,这是德国在今天的世界上,经常能扮演价值维系角色,并得到世人称赞的原因。

  但相对于德国的日本呢?它在战败后沦为美国的占领国,残破的日本也一度出现妇女被迫卖春的窘境。然而,朝鲜半岛战争却给了日本战后起飞的契机,亦沦为美国卫星国,也使得日本旧式的军国主义意识形态被重新包装在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中。这是直到今日,军国主义仍是日本政治思维主干成分的原因。今年“八一五”,靖国神社里面外面演出了许多活剧,有些右翼团体高举“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的招牌;而有些则举着“南京大屠杀是假造的故事”。这些人心里在想些什么,难道还需多做解释吗?

  美国盲目强化军事同盟

  日本文化里缺乏“罪恶意识”,这是它不承认战争罪行的原因之一。战后日本纳入美国的附庸国,也使它的意识成长停止了下来,停留在军国主义及其变形的阶段。最近几年出现了更新的发展,军国主义思想又有了复炽的迹象。这就是所谓的“美日军事结盟”。

  欧美旧帝国主义到了近代始终存在着“自己吓自己”、“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旧帝国主义时代犯了太多罪行,它们担心昔日的被殖民国或次殖民国一旦富强,必会做出历史的报复,为了防范报复,必须让这些国家永世不得超生。这种论调在西方极右翼的“中国论述”里早已司空见惯,这也是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中国加强军事围堵,并强化美日军事同盟的主因。在这样的脉络下,美国不断催促日本扩军,加速强化美日军事同盟。

  最近日本极右翼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已公开要求明年“八一五”日皇应亲自前往靖国神社参拜。日本不但不道歉忏悔,反而以乡愁的方式来追念当年没有胜利的大东亚战争。这样的发展,中韩人民必须提高警觉,预做准备,东南亚国家也不能不有所防范。

  今年“八一五”日本的种种表现让东亚人民心中的不愉快渐增。相信明年“八一五”日本战败一甲子,极右翼必将更加为侵略行为做出合理化的诡辩。为了亚洲的和平繁荣,也为了日本成为在亚洲受欢迎的国家,应当要求日本将二战战犯移出靖国神社,则首相和天皇都可至神社参拜;此外也希望日本有识之士在未来一年里赶快站出来,以新的视野和愿景带动起日本忏悔、反省、超越的新潮流。更重要的,必须向美国提出正告,不要意图引出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因为一旦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无论东亚、日本,甚至美国自己,恐难免遭受新的劫难。

  (中新)(晓健/编制)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