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报纸评论:大选将美国社会一分为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08日12:17 新华网 |
欧洲报纸载文评论美国大选,认为大选将美国社会一分为二,美国国内的政治分歧空前严重。 法国《费加罗报》3日发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顾问约翰·W·迪安撰写的文章说,法国人认为,美国总统实行的政策不合理。其实,许多美国人也是这样认为。我这样说并非出于政治偏见,因为我没有参加任何党派。至于我的政治倾向,我认为我在财政问题上属于保 守派,在社会问题上属于自由派。电视辩论“要挑好听的说” 4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美国的总统。经过研究,我发现,美国国内的政治分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在有政治意识和在政治方面比较活跃的公民中,有半数人认为另外半数人的立场是不合逻辑的和错误的。 布什在2000年竞选总统时表示自己是一个能团结全国人民的人。但他后来的行动表明,他是美国历史上使全国陷入最严重分裂状态的总统之一。他的副总统切尼的所作所为加剧了这种分裂状态。在2000年大选时,布什对美国人民和全世界说,他认为美国应当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谦虚态度。但他的多数讲话都是假话。布什和他的父亲一起研究过总统职位和总统选举的原则。这就是说,他十分熟悉权力和选举程序的机制。 1984年,在谈到电视辩论问题时,老布什的新闻专员说:“你可以在电视辩论中挑好听的话说,因为有8000万人在看电视。”但报纸不会挑错吗?对这个问题,那位新闻专员回答说:“那又怎么样?只有200人或2000人,最多2万人看报纸。”这种思维方式也许能解释布什和切尼的行动路线和他们歪曲事实的方式。 布什和切尼把“9·11”事件作为进一步掩饰真相的借口。一些负责报道白宫活动的新闻记者对我说,他们认为问题很严重,布什严禁真实报道关于总统的活动。布什和切尼不愿与记者合作,特别是不愿与撰写不利于他们的文章的记者合作。无论是布什还是切尼都不希望公开举行记者招待会。即使举行记者招待会,他们也不会开诚布公地谈问题。如果开诚布公地谈某个问题,前提必须是参加采访的记者经过挑选,这些记者要顺着他们的意思提问。任何国家的任何总统都不会把自己关起来执政,只有那些独裁政权才需要用机密把自己包裹起来。 美国总统选举方式有问题 法国《费加罗报》9月30日发表法国国民议会议员、《法国人和美国人为何不再相互理解》一书作者阿克塞尔·波尼亚托夫斯基撰写的文章认为,美国人常常喜欢强调说他们的宪法是如此完美,以致实际上从不需要作任何修改。从其主要内容来说确实如此。但美国的总统选举方式却是有问题的。从形式上说,美国总统应由11月份当选的538名选举团成员在次年1月选举。选举团成员人数与国会中的参议员及众议员人数相等。这就导致小州的代表性按比例要大于大州。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选民相比,特拉华州的一个选民所起的作用显然要大得多。另外,选举是分别在各个州进行的,如果一个候选人在民选中得票领先,他就可以得到该州所有选举团成员的支持。不管他在民选中的得票是以1票领先还是以10万票领先,情况都是一样。这样一来,一个在民选中失败、却得到多数选举团支持的候选人就可以入主白宫。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已3次出现过这种情况,上一次发生在2000年大选时,当时戈尔的民选得票比布什多50万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说每一张选票都具有同等的作用。美国80%的州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民主党的传统或共和党的传统)。布什绝不可能在纽约州或马萨诸塞州赢得选举,不管那里的共和党人怎样努力。相反,克里在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或堪萨斯州不花一分钱就能赢得选举,因为在这几个州里,候选人只要是民主党人,就一定会在选举中获胜。 有十来个州的态度是不定的。在这十来个州里,两位候选人则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其中,除了俄勒冈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以外,其余各州主要位于中西部工业地区,那里现在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特别是在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和伊利诺伊州,工人人数众多,而且民族主义色彩浓厚。这些州是两位总统候选人特别关注的目标,决定选举结果的很可能就是这几个州。 美国选举法有一条特殊规定:允许提前投票。从9月13日开始,宾夕法尼亚州的选民已开始投票。从现在起到10月中旬,其它一些州也将开始提前投票。这样,选举中通行的统一同时投票原则就无法得到遵守。一些选民提前一个多月就投票了,但届时又感到后悔,但为时已晚。这种选举方式始于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时。当时,各州通过联盟的方式建立了美国。美国国土辽阔,各州派出的代表要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赶到费城参加国会会议和选举总统。但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值此信息和通讯新技术时代,这种间接选举方式至少是已经过时了。而且,这种选举方式突出了公民之间的不平等。美国现在似乎必须采取直接普选方式了,除非人们仍然认为全国还不能一致接受多数投票制。 个人攻击和相互辱骂充斥美国选战 西班牙《国家报》5日发表文章说,在外国观察家眼里,美国的总统大选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那就是传达给公众的基本上以反面信息为主。在电视中,在谈到任何涉及国内的话题时,由某个候选人及其政党和友人赞助的宣传活动都一律以攻击对手为主要战略,而各自政策的对比反而被放到了第二位。个人攻击和相互辱骂充斥了整个屏幕。80年代,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大选中的反面信息只占全部信息的20%。1988年在老布什竞选总统时,反面信息彻底冲破门槛,一跃占到了全部信息的50%。现在,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电视,就会看到这一比例已大大上涨,至少2/3候选人的宣传活动是以攻击对手为主。政治科学已经给这种现象命名为“毒药政策”,并已开始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现象来加以研究。很多事情都是在电视或主流媒体中决定的。但是,出版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几周以来,一本以攻击民主党候选人克里为主要内容的书《指挥无方》占据了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另一本书《一个憎恨乔治·W·布什的读者》也在热卖当中。另外,前不久引起轰动的由迈克·摩尔拍摄的影片《华氏911》也可归入这一行列,该影片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一切研究均表明,美国大选中反面信息的渗透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正面信息。因此,从产生的效果来说,在候选人眼里,攻击对手要比美化自己有效的多。另一方面,这种反面宣传也已经渗透到了商业领域。支持某一政党或候选人竞选的“独立”机构的80%的开支都是用于制造和传播这些反面信息。这些机构的独立性质使得这些反面信息更加具有“毒性”。 克里和布什都把传播“美国的民主”视为世界使命 法国《费加罗报》1日发表法国评论家居伊·索尔曼撰写的文章说,用法国的标准、眼光和情绪去看美国大选,是绝对无法理解美国总统选举的。首先使人们感到惊讶的是,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有近一半的美国人不参加投票。这个比率在美国各次总统选举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美国的总统选举似乎是很重要的,但对总统选举漠不关心的人竟有如此之多,应当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 第一个解释。首先,美国人是如此相信本国的民主制度,以至认为总统的人格并没有宪法那么重要。其次,克里或布什当选,其间有什么差别?在弃权者们看来,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不那么具有决定性意义,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第二个解释。美国人的政治热情更多的是表现在身边的、当地的事情上,其次才是表现在遥远的、全国性的事情上。人们积极参加学生家长委员会、当地体育运动队、慈善运动和教会活动。全国性的政治活动则往往被真正的美国人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因而对它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对政治职业也持蔑视态度。 与他们不同,另外半数美国人则对总统选举充满热情,他们在总统竞选中表现得很好斗。斗争中的分界线在哪里呢?分界线是存在的,它把美国人分成了彼此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势均力敌,因而斗争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测。 人们能相信美国民主党或共和党的政治语言吗?这两个党常常改变自己的思想:民主党人现在表现比较左,比较倾向于平均主义,但曾几何时,他们却是奴隶制的拥护者。共和党人现在表现得比较右,但该党也出过像林肯和里根这样的人物。这个所谓的右派党常常比民主党更支持移民。美国黑人投票时会倾向民主党,而美国华人和拉美人既倾向共和党也倾向民主党。应当说,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是两个带有机会主义色彩的政治机器,其组成往往是很复杂的。为了赢得选举,这两部机器只能一门心思地捞资金和选票。一种内部分界线把这些美国人分成了自由派和保守派。这里的区分是按美国的标准来分的。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它们都不质疑市场经济,也不质疑美国的世界使命。这两派这次都没有提出要建立世界社会安全体系,因为它们担心这样会损害企业的灵活性。自由派和保守派都认为,美国社会仍然是以个人冒险为基础,创造就业机会的并不是国家,而是企业。 那么,使两个阵营对立的是全球化或美国的世界使命吗?实际上,都认为美国的使命和义务是传播贸易自由和民主制度。“9·11”事件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如下决心:在全球实现民主化,消灭世界各地的独裁者。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认为美国并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和国际的中心,而是一个宗教性的中心。保守派认为美国从根本上来说是宗教的美国,宗教应当支配人们的行为(家庭的和政治的行为)。自由派不敢说自己是无神论者,他们是在俗教徒,主张政教分离。政教分离问题是两派争论的根源。但人们谈的是什么宗教呢?美国现在有数千个宗教派别,保守派认为使各种宗教联合的因素比使彼此分离的因素更重要。这就要求各种宗教融合,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和穆斯林最后都应信奉唯一一种美国宗教。这种宗教是美国的,它确信美国救世使命的神秘性,每个信徒都认为自己同上帝有联系。自由派尽管也信教,但它在宗教问题上的态度则像欧洲人一样比较温和。正因为如此,美国社会中的分歧主要不是集中表现在经济问题上,而是集中表现在性、同性恋或学生应接受的价值观等问题上。在这种斗争中,自由派往往处于守势。布什带领着一支充满热情的大军,克里只能联合各种抵抗力量,而不能提出一种集体行动方案。(完)(来源:参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