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企业淘金德国忧喜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14:18 新华网 | ||||||||
新华网柏林10月14日电综述:中国企业淘金德国忧喜录 记者郑汉根 目前,中国正日益成为德国一个新的投资来源国。据中国有关经济部门粗略的统计,目前在德国有大约600家中资企业,总体投资达到2亿美元。这种投资的势头还在以很快的速
到德国或其它欧洲国家来淘金的中国企业,呈现出较大型的投资项目难收到预期目的,中小型投资项目发展稳定的态势。 中国德隆集团去年夏天收购德国道尼尔飞机公司时,曾在经济界轰动一时。德隆欧洲公司原计划于今年9月到11月间完成首飞,员工人数也将大增。但如今,德隆欧洲公司已经破产。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投资项目是中国TCL集团收购破产的德国施耐德电视机公司。这个投资金额达到820万欧元的项目曾引起中德媒体高度的关注。但是最近施耐德公司却传出从明年开始放弃电视机生产并大幅度裁员的消息。德国媒体说,该公司原来预计的今年的产值只能达到一半。德国《经济周刊》最近的一篇报道甚至说,施耐德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中国投资商在德国的一连串挫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总体形象。据消息人士说,上海上工集团目前正考虑收购德国一个破产的缝纫机厂,而当地的工会负责人已经对这个可能的收购表示担心。他们担心到时可能运作不成功使工人们丢掉饭碗。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在德国的大宗投资之所以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对德国以及欧洲市场的全面了解;对当地法律如劳动法、环境法以及税法等知之甚少;对难度估计不足等。 据报道,德隆公司一开始就低估了研发飞机的成本,没有理会专家提出的需要10亿欧元投资的建议。后来为降低成本,德隆欧洲公司把原来的欧洲供货商换成亚洲供货商,但是因此却无法满足欧洲质量标准。 原德隆欧洲公司总经理朱家纲对记者说,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往往是“胆量有余,经验不足”,就像“不会游泳就一头跳进海里”。他承认,事先低估了收购之后进行产业整合的难度。他还说,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应该稳扎稳打,而不是图轰轰烈烈。但他认为这个项目的失败对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许是有好处的。“我们将来重新再做这种项目,就不会那么幼稚了。” 与大型收购项目相比,很多中小型的中国投资项目表现让人欣慰。在德国南部接近捷克的帕绍,中国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以300多万欧元收购的德国卢茨电动切割工具公司正在稳健地运行着。该公司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去年的产品销售额较前年增长了2.5倍,目前产品已经在全欧洲范围内销售,明年还会把销售扩展到北美。 此外,位于德国东部、由上海华盛公司收购的威尔茨汽瓶生产厂也运行良好;在汉堡的凯撒旅行社也在负责人陈茫的带领下红火地发展着;1986年就打进德国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也已经把业务扩展到房地产和金融项目,而且早就已经赢利。 以上这些企业都具备几个明显的共同点:基本都是有备而来;中方管理人员基本都比较熟悉德国的情况,大部分企业同时聘请能干的德国人担任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着中德两国各自的强项。 在收购卢茨公司前,中强公司已经有十几年和德国人合作的经验,在欧洲已经建立了一套销售网络,收购卢茨可谓水到渠成。中方总经理文浩1991年就来到德国,对德国十分熟悉。尽管如此,并购后的卢茨公司还是聘请了当地资深的企业管理者帕尼茨先生担任总经理。 威尔茨汽瓶公司聘请的德国经理曾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德国区负责人。总经理蒋洲深有体会:“到德国发展,要用信得过的本地人才。德国在工商税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繁文缛节特别多,连德国本地人往往都难以应付,要是中国人来干,肯定无所适从。” 业内人士建议,中国企业到外国发展,事先一定要看好发展方向,并且要熟悉外国的文化、法律、习惯等。此外,耐心对待中资企业在国外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在比较不熟悉的环境中发展无疑需要耐心经营,与当地员工的信任感的建立也需要时间。 一家在德国发展顺利的中资企业负责人建议想来欧洲发展的中国企业,除非已经事先想好了可行的扭亏为盈的策略,否则一般不要购买国外的亏损企业,绝对不可以抱着“先进去再看”的想法。他建议,由于德国也有一些正在赢利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想转让,所以不妨考虑并购这样的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