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取与舍中俄利弊权衡再三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00:04 华夏时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的邀请,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将于14日乘专机抵京,开始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预计双方领导人将就双边关系、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广泛地交换意见。借此时机,本报记者就中俄关系问题专访了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协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郑羽教授和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师王学东。

  《华夏时报》:昨天上午,普京总统的专机已经抵达北京,从而拉开了普京访华的序幕。此前,有传媒认为中俄双方这次首脑会晤讨论的重点将在能源问题上,也就是石油问题,请问专家如何看待普京此行的战略意图?

  郑羽:首先,普京总统的这次访华是一次例行的访问,因为,自1996年起,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以后,就规定双方最高领导人每年要到对方进行访问。去年6月份,胡锦涛主席曾经到莫斯科访问,按照规定普京总统今年就要来北京访问。中俄元首的每次互访,都要讨论双边在多个领域的活动,因此,这次访问应该是全面探讨新形势下双边在多层次各层面上的合作,推进并寻找新的合作领域的一个事件。

  能源合作只是中俄双方经济合作的一部分,不能说这次普京的到访的目的就是能源。因为,经济合作是中俄两国总理会晤的主要内容,而元首互访要探讨包括外交合作、安全合作等一系列的合作并为之制定方针。

  《华夏时报》:在俄罗斯决定放弃安大线以后,中国国内媒体就俄改变石油管线走向对中国发展不利的问题做了大量报道。国人普遍看法是“俄罗斯缺乏诚信,不想修建石油管线”。俄罗斯人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与他们打过交道的人眼中确实不是很守信用的人。那么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可以称为“出尔反尔”

  的话,俄罗斯这样做究竟有什么考虑吗?

  郑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中俄能源合作方面,确实出现了波折。双方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酝酿修建能源管道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在逐年地迅速增长,所以说在中俄能源合作方面,中国确实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为,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有稳定的保障,并且很安全不用走海路。

  谈到中俄能源合作的曲折,我们应该考虑到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日本在这里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中俄能源合作上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特别是普京总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也提到,实际上俄罗斯试图把东部的石油管道建设和俄国东部的整个开发计划联合在一起。所以,俄国初步有一个计划即通过管线建设,把俄东部的一些小油田连接在一起,既能保证管道石油的足够供应量,又能通过管道建设把东部地区的开发纳入到俄全盘战略计划之中。

  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虽然俄罗斯现今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其投资还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把管线建设和俄东部开发割裂开,它也没有这个实力。当然,中国方面确实不希望看到中俄能源合作的波折。

  目前看来,由于中俄两国铁路运输存在一定困难,这种途径合作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且成本也相当高,所以两国能源进一步地扩大合作,管道建设是一个最为经济的办法。

  虽然,不能说通过这次普京总统的到访,中俄双方能在管道建设上取得突破并签署协议,但是,我们相信中俄能源合作会顺利发展。因为,在东北亚地区牞日俄的能源合作还存在政治障碍,日本一直把与俄的能源合作同日俄北方四岛问题联系在一起。俄方也清楚这点,因此可以说日俄能源合作的各种方案还只是空中楼阁。而中俄方面在前几年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两国之间也不存在重大的政治障碍,因此,我认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是美好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王学东:今年9月24日,中俄总理会谈结束后,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表示,关于安大线计划,目前俄罗斯方面仍在论证中,此前俄罗斯的尤克斯石油公司等方面的计划,没有周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估计这次论证约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所以,相关工程计划亦将延期。但作为补充,俄罗斯方面将经由铁路增加向中国出口原油。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实施什么样的国际战略,根本的出发点是其自身利益。这一点毋须置疑,更无可厚非。作为一个政府国家,一个政府,“出尔反尔”是不合适的。当今的国际体系中,建立良好的声誉是国家的一种积极诉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理性的行为体,国家对于声誉的追求必然有其边界条件。当涉及到基本的或根本性利益的时候,国家就会放弃对声誉的追求,绝对不会使付出的成本大于预期的收益。实际上,俄罗斯的政策走向正是源自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判断。俄政府改变石油管道走向的决定中,政治考虑超过了经济、技术的角度。俄总统普京本月11日在克里姆林宫接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的联合采访时指出:“俄罗斯了解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也欢迎中国在这一领域开展合作。但在确定石油管道方向时将首先从本国利益出发。”能源合作遇波折权衡利弊和为先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中俄能源合作方面,确实出现了波折。但是,如果俄罗斯与中国展开经济、能源等方面的合作,从绝对收益上讲,结果会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虽然,不能说通过这次普京总统的到访,中俄双方能在管道建设上取得突破并签署协议,但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发展还是可以预见的。

  《华夏时报》:温总理访俄前夕,俄媒体说俄政府在决定是否向中国提供更多石油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并且评论说,俄有意向西方靠拢,但西方不时对俄的政策指手画脚,令普京颇为不满;但把更多的石油提供给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国,俄有些不情愿,他们不愿看到一个日益壮大的邻国。请问这种说法是否是多数俄罗斯人的想法?

  是否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有苦衷?最近几年来,无论是俄罗斯媒体还是世界媒体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即俄罗斯一直在担心,逐渐强大的中国对俄已经构成威胁。请问专家,俄的担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郑羽: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在俄罗斯国内的确存在,而且这种论调对中俄能源管道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认为,这种论断只是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一种看法,它不能取代俄罗斯中央政府以及大多数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意愿。

  可以说,这种论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起主导作用,也并不能左右俄政府的政策。9月份,温家宝总理访俄期间,曾经提出中国要在2020年之前向俄投资120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从1992年到2003年中国对俄的投资只有10亿美元,俄在中国的投资只有8亿美元,因此120亿美元这一数字的确非常巨大。可以说,中国方面已经有这样的计划,而俄方应该积极地配合。

  经贸合作不可能是单边获益,一定是双边共赢的,我认为,随着俄方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不断获利,就会消除这种中国经济威胁论。

  王学东:俄罗斯对中国的担心是一种相对利益的考虑。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来国力的增强,国家地位的上升。对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也相应地提升。与之相对应,俄罗斯目前由于种种因素,还难以达到前苏联的地位与影响。

  《华夏时报》:俄总理在与温家宝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强调:“促进双方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俄政府还承诺,在修建从东西伯利亚到远东石油管线的分支前,只能扩大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的规模,从2005年的1000万吨提至2006年的1500万吨。您认为俄方的这个承诺能兑现吗?为什么?

  郑羽: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单靠铁路运输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但是,存在一条补救方案,就是说中哈管道一旦建成以后,俄罗斯原来在苏联时期在中亚有一条管线,即从俄罗斯的东部到哈萨克斯坦的阿卡苏,而中哈管道恰好经过阿卡苏,这样一来,中俄哈管道一旦建成,俄可以通过中哈管道向中国输送石油。由于三方都有这一意愿,我认为,这一方案还是可行的。这样,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量会大幅度提高,中俄石油合作的目标还是可以兑现的。

  王学东:俄方的承诺是否能兑现,要看俄罗斯对于国家利益得失的判断。俄总统现在把石油当作国际政治的筹码。可以预料的是这次普京访华,口头上绝对不承诺任何石油管道线路的问题,实际上是把石油作为讨价还价的砝码:如果中国在剩余的边界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如果中国同意调整两国的经贸合作结构,俄罗斯就可能答应建立石油管道的中国分线。中国不对俄国构成经济威胁

  中国经济威胁论,在俄罗斯国内的确存在,而且这种论调对中俄能源管道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经贸合作不可能是单边获益,一定是双边共赢的,随着俄方在中俄经贸合作中不断获利,就会消除这种中国经济威胁论。

  《华夏时报》:在访俄前,温家宝在中亚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在欧亚大陆创设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自由贸易圈的建议。但是,据俄罗斯《公报》报道,俄罗斯总理表示“不要太着急”,拒绝了这个建议。请问俄罗斯为什么不接受这个建议?有什么担心吗?

  郑羽:其实,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特别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之内的意见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不排除,俄罗斯有这方面的担心,因为中国劳动力低廉,产品价廉物美,在市场上有相当的竞争力。中国和中亚建立自由贸易圈实际上对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经济造成影响和冲击,但是,这个自由贸易圈的建立对俄罗斯来说,有竞争性同时也有互补性。由于苏联几十年政权的存在,它在中亚地区经济上还是有很强的优势,表现为产品类型的一致性以及各种技术型号和技术衔接的继承性。

  考虑到中亚各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同,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提到的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圈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与俄罗斯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调,这也是多边经贸合作中间接的过程。

  王学东:中国对于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需求急剧增加。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头8个月,中国的石油进口猛增26%,达到5740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今年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经增加了80%,达到310万吨。英国能源巨头英国石油公司的首席经济分析员称,目前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中国每年生产原油1.6亿吨,而年需求量却达2.2亿吨。据西方经济学家估算,到2005年,中国将需进口石油1亿吨。虽然中哈石油管道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已经顺利展开,预期在2004年工程竣工。但是由于铺设管道成本巨大,同时年输送能力为900万吨,因此不可能替代俄罗斯。就是说,对于8.5%的能源要依赖于俄罗斯的中国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相邻的资源大国俄罗斯的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对此,普京提出:“中俄两国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今年有望达到200亿美元,将来完全有可能增加到600亿美元。这些数字都是可以实现的,所确定的任务也是可以完成的。我们认为,不能一味谈论增加贸易额的问题,还必须改善经济协作的结构。在这方面两国政府建立的投资合作常设工作组将发挥重要作用。我认为,应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合作经验,目前所要做的是推动这一合作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原作者:于涛来源: 华夏时报共有1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